海峡论坛特色庙会开市:突破主“吃”模式,强化对台研学主题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发自福建厦门
2018-06-09 09:39
来源:澎湃新闻

6月8日下午,两岸青少年研学营也在集美对台研学旅行基地总部大楼隆重开幕。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6月8日,作为第十届海峡论坛的重要配套活动,由厦门市政府、福建省台办主办的两岸特色庙会在厦门市集美区的灵玲国际马戏城热闹开市。本届庙会将于6月12日结束。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自去年开始,两岸特色庙会便落户厦门集美区。同时两岸特色庙会的形式也取得突破,不再是以传统的“吃”为主的逛庙会模式,而是立足集美区的人文和旅游优势,升级为两岸亲子、研学旅行的主题特色嘉年华。

所以,在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开市的同一天,6月8日下午,两岸青少年研学营也在集美对台研学旅行基地总部大楼隆重开幕。

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区委书记李钦辉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表示,本届两岸特色庙会暨两岸青少年研学营延续了“童享蓝天·灵动两岸”的主题,通过深耕集美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研学旅行、商贸交流、亲子童玩、文创集市等为一体的大市集和嘉年华,将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特别是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交流。

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8日下午热闹开市。

加入“舌尖上的课堂”内容

澎湃新闻从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的主办方处了解到,本届特色庙会现场设置了两岸童玩区、两岸青少年研学区、两岸商贸交流区、两岸青创集市区、两岸主题演绎区五个主要区域。

6月8日下午4时许,两岸特色庙会还没有正式开市,已经有不少市民和游客进入展区,开始逛起庙会。

多数游客集中在两岸商贸交流区的台湾传统美食区。

本届庙会“逛吃”模式获省级,加入“舌尖上的课堂”内容。

在这里,逛庙会已不简单是“边逛边吃”了,还加入了“舌尖上的课堂”内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驻足在美食展位前,在品尝之前会先了解一下美食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方法。

比如台湾美食“高粱酒大香肠”展位的负责人林仓山就一边不停地串切香肠,一边给围观游客讲解制作工序。

“这个香肠是用黑猪的后臀肉做的,然后浸泡在58度金门高粱酒里,要泡一个晚上才可以入味。”林仓山说道。

林仓山告诉澎湃新闻,他来自台湾台中,这是他第一次带着台湾美食来厦门参加海峡论坛,“以前偶尔也到大陆来,但没想到有一天可以参加这个论坛,台湾美食很有名,可以借这个平台多多推介,而且这个论坛可以让两岸在多个领域互相交流、学习”。

来自台湾宜兰的徐伟晋也是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他带来的美食是一款纯手工花生糖,“可能花生糖到处都有卖,但我卖的这个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它不粘牙”。

“不粘牙”三个字也被印在花生糖的包装袋上。

如何让花生糖“不粘牙”呢?徐伟晋笑着告诉澎湃新闻,它的秘诀在于花生本身要经过慎重挑选,“一般要硬一点的,台湾云林的花生比较好”,此外,在将麦芽烧热浇淋在花生上时“必须控制好温度”。

徐伟晋向澎湃新闻透露,他的花生糖在台湾卖得比较好,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可能很多大陆游客并不了解,所以这次他应邀参加海峡论坛,想要借此机会把这款花生糖介绍给更多人。

文创交流成为本届庙会的一大亮点。图为李美可在展位前进行彩绘。

文创交流成本届庙会一大亮点

本届两岸特色庙会的另一个亮点是文创交流更为丰富。两岸青创集市区以“文创+旅游”为特色的台湾青创商户为主,共有43家商户,包括花艺、布艺、陶艺、烘焙等,以其文创产品为主要展示对象并开设文创课程,“让创意走进现实”。

李美可坐在自己的展位前,精心地在一顶帽子上画着彩绘。“我叫美可,美丽又可爱,说的就是我。”李美可对澎湃新闻这样介绍着自己。

李美可出生在台湾的台北,但她的祖籍是厦门同安,所以十多年前开始,她就在台北与厦门之间往来,算得上是两岸交流往来、融合发展的见证者。

李美可告诉澎湃新闻,她从1999年开始从事文化创作设计及教学至今,教学范围从初中到大学。

“我参加过好几届海峡论坛了,还在北京的地坛庙会搞过展位,我觉得两岸的文化交流是不可被取代的,希望以后这样的交流学习会更多。”李美可说道。

“右岱文创”也在此次两岸特色庙会的两岸青创集市区占据一个展位。

“右岱文创”的展品主要是柴烧作品和手作皮件。

柴烧制作大师、作品曾多次在海峡两岸文博会上获奖的余彦庆仔细地拿起一件柴烧器皿向澎湃新闻进行介绍。

“一件柴烧作品从进窑到出窑,需要两周时间,而且在烧制的时候要24小时不间断地烧上四天三夜,从0度烧到1300度。”余彦庆说,柴烧技艺并不简单,现在真正了解并会制作柴烧作品的人不多。

参加第十届海峡论坛,到两岸特色庙会来参展,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因为在余彦庆看来,“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很宝贵的东西”。

“右岱文创”的创意总监徐予红则告诉澎湃新闻,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感到特别兴奋。

“我参加过几次厦门文博会,其实知道海峡论坛,但是此前不了解要怎么参与进来,这次有朋友推荐就过来了。”徐予红说,看到两岸之间的交流内容逐步扩大,大陆出台的惠台政策越来越多,让她感到很开心,也从中看到了一些机会,“我们有计划过来大陆这边开店,但还没有具体研究,很想早点过来,(如果开店)首选肯定是在厦门”。

“右岱文创”有计划到大陆来开店,希望两岸文化交流更加丰富。

对台研学旅行基地正式揭牌

6月8日下午,两岸青少年研学营也在集美对台研学旅行基地总部大楼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厦门(集美)对台研学旅行基地正式揭牌。澎湃新闻了解到,这一集研学、亲子、两岸青年融合为主要内容的对台研学旅行基地已于去年获批为福建省首批对台交流基地,也是大陆首个对台研学基地。

对台研学基地包括四个国家级4A景区——嘉庚公园、厦门园博苑、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厦门老院子景区,以及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三圈日化科普教育基地、双龙潭景区、正新轮胎博物馆等多个景区、科教基地,可谓“一网打尽”集美优势文化旅游资源。

打造对台研学基地,集美是有极大优势的。集美有着独特的嘉庚精神和华侨文化、闽南文化以及学村文化,这为集美发展亲子研学旅行“赋能”并注入了多元化基因。目前集美已构建了多元化的精品研学课程体系,包括人文集美、艺术集美、自然集美、科学集美等多条研学路线,并且以打造“中国南方国际研学旅行之都”为目标,不断完善研学旅行从基础旅游到行业引领的全产业链,力争将研学旅游打造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集美IP”。

与此同时,集美在打造对台研学基地上也是下足功夫,极具诚意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力军。研学旅行作为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集美区副区长黄颖在开幕式上说道。

她介绍到,今年,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惠台31条”,厦门市又颁布出台了“惠台60条措施”,为贯彻落实这些惠台政策,集美区率先在厦门市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对台青少年来集研学旅行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进一步发挥厦门(集美)对台研学旅行基地作为福建全省对台交流基地的作用,开拓对台研学旅行合作新空间,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少年来集美研学旅行,了解大陆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增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互动,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澎湃新闻从开幕式上获悉,《奖励办法》颇具亮点。

首先是奖励组团机构,降低成本,组织台湾青少年来集美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机构和组织,按台籍团组人员500元/人次给予奖励,其中首次来大陆人员按1200元/人给予奖励;其次是奖励承接基地,激发市场,比如对给予团组免门票的景区,按接待人数给予团组价门票补贴,每个景区每月补贴最高不超过3万元。

    责任编辑:蒋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