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耿明吉:为什么老百姓的故事难拍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8-06-09 07:37
来源:澎湃新闻

耿明吉在80后导演中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如今,很多80后电视剧导演倾向于做一些靠近年轻人口味的作品,比如偶像爱情,或是都市青春。但耿明吉从入行以来,多参与历史题材、抗日剧创作,其中不乏《百年荣宝斋》、《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经典作品。他所独立执导的作品里,也多是同类型。耿明吉并不想局限于某种固定题材,但一种题材拍得不错,来找他的多是同类题材了;另一方面,他对比较“轻飘悬浮“的故事也着实提不起兴趣:“让我较不上劲的东西,我就不太喜欢。有些东西你会发现你是没有地方去发力的,没有地方去发力的时候,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他的新剧《超级翁婿》却是一部讲述老丈人与女婿的家庭剧。有口皆碑的“老戏骨”倪大红,在《演员的诞生》中技惊四座的凌潇肃,《夏洛特烦恼》里的校花王智三人领衔主演该剧。都是好演员,同时也是个挺新鲜的组合。

《超级翁婿》剧照

一开始,制片人找到耿明吉,想拍的还是一部抗战戏。吃饭聊天时,制片人看耿明吉接地气,说话还挺逗,就觉得他也适合拍现代戏,聊天时大家就说起一个家庭剧的故事梗概。虽然还只是个初步的想法,却让耿明吉很感兴趣,回家后他立刻打给一个编剧朋友,聊了一个小时,觉得这事儿有门儿,就一起出了五集剧本,找周围朋友们一看,都挺感兴趣,耿明吉心里就有数了。

对耿明吉来说,这部剧让他最感兴趣的,是塑造一个“问题”老人的形象。做一个老人为主角的戏,“我觉得给我创作的空间比较大。”

其实拍以老年人为主角的影视剧,此前不少业内人士都有过类似的想法,但在找投资时往往遇到不少问题。耿明吉也是一样,找投资很困难,没人觉得这样的故事会受市场欢迎。“剧本写完了,大家看了都说不错,但没人愿意真拿钱出来,觉得风险极大,不够商业,不够市场。”耿明吉不服输,为这事儿跑了很久,总算办成了。

耿明吉表示,在《超级翁婿》中,他投入很多自己和朋友们的亲身经历,许多桥段都是他们生活故事的再加工。“故事人物基本上已经流在我们血液里头了。”

倪大红和耿明吉在拍摄现场

【对话】

澎湃新闻:国内家庭剧,表现婆媳关系的多,像《超级翁婿》这样,讲翁婿关系的少,而且基本全是非流量的中年演员,这其实还是比较冒风险的?

耿明吉:对,在国外任何年龄段挑梁的戏,都有很精彩的作品,但国内这几年,总觉得弄一些流量才能够说“挑梁”,很奇怪。年轻观众和年长观众看的并不是你主演长得多好看,看的是你整个故事,人物,人物关系,你这里边有没有人性,最主要的是看能不能打动他。但这些东西它们难做,所以大家都愿意省心,不如弄个流量明星放那儿,可能不用这么玩命,这事就成了,剧就卖出去了。这是一个误区。真能沉下来弄剧本,找合适的演员做,肯定是没问题的,就比较费工夫,受累不讨好,所以没人爱干。

澎湃新闻:这次的演员阵容很有趣,像倪大红、凌潇肃、王智这个组合是很新颖的,你选演员的思路是?

耿明吉:选演员时候很痛苦,我每次一选演员就特别痛苦,彻夜难眠,来回来去地选,见很多人也决定不了,我本身是处女座,有点选择障碍,选演员每次都是我最难过的一关。见了很多人,也有很多的备选,但最后还是定了他们,因为在开机前,我不停地和他们在接触,在了解,我感觉他们在一起是最有化学反应的。

倪大红

澎湃新闻:倪大红老师出演的许多反派人物让观众印象很深,为什么选择倪大红老师来出演老丈人这个角色?

耿明吉:对,倪老师演反派居多,一开始对此我也有顾虑,后来我们在饭店喝了一次大酒,聊得特别透彻,基本上也毫不掩饰了,特别深入地了解一下,其实倪老师是个特别有爱特别温暖的人,我当时就觉得:就是他没问题了,因为剧里这个角色就是一个会让所有人都误会、认为他是坏人的倔老头。他内心有自己的问题,还拒绝别人的帮助,不太相信这个世界。

澎湃新闻:听说你工作中挺严格的,跟几位演员合作的时候感受如何?

耿明吉:我感觉挺好的,效果也特别好,但我当时不知道他们的感受是什么样,后来拍完他们才跟我说,他们当时压力挺大的,我也都跟他们道歉了。没办法,我一拍戏就这样,我顾不了那么多了。我拍摄的时候要求严格,差一点都过不去,我觉得每一场戏的动作,每一句台词里的潜台词,我必须得知道这些细节是为什么?我没弄清楚,我就干不了这事儿,所以现场拍摄时,常常会一遍遍地重来,然后有时候我还老有新想法,大家跟我合作,可能觉得有点累。

凌潇肃和耿明吉在拍摄现场

澎湃新闻:之前你很多作品都是战争剧、抗日剧之类,那这次拍摄家庭剧,在拍摄难度上会低一点,还是会更具挑战了?

耿明吉:我觉得一点都不低,更难了。因为抗战剧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有些东西可以模棱两可,当然我们也是尽量做到严谨,但观众可能离那段历史是有距离的,他没有那么切身的感受。现实主义题材的家庭剧,尤其像我们这种,比较接地气的戏,其实就是生活中一个小人物的事,都是观众身边在发生的事,所以你不能有一点的造作,不能有一点偏差。第一是准确,在准确的基础上,你再做艺术加工,艺术加工小了没有戏剧性,大了又失真,所以这个尺度上的拿捏是很难的,而且现实主义题材,要展现导演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能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有没有作用?这些都是要去思考的。

澎湃新闻:家庭剧通常都是家长里短的故事,容易出现比较套路的桥段,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去刻意避免一些太过俗套的桥段出现?

耿明吉:这个我们尽量的避免。但生活中的事吧,所有成年人都会经历这些事儿,没经历过也会听说过,它没什么新鲜的,所以说跟事儿上较劲是较不出花来的,只能在人物上调节,因为人物千人千面,不管你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都有自己的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要面临你要攻克的难关,所以说我们觉得最大的创新要放在人物上。因为人物你深挖,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

凌潇肃

澎湃新闻:你提到阶层,其实十几年前我们很多家庭剧,好多都是讲胡同弄堂,乡村田园里老百姓的故事,这两年更多是大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了。贴近工薪阶层老百姓的故事在减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耿明吉:对,特别少,已经非常少了。很大的问题可能是市场原因,这类剧没有那种做流量啊IP啊,在经济效益上更好;另外就是创作者的问题,这类老百姓的故事难做,必须是一帮人沉下来,两三年可能能出一个好东西,而且你稍有偏差就得挨骂,特别难弄。所以好多人就避开这个。

澎湃新闻:你拍了很多历史题材的战争剧、抗日剧,一直以来这个题材的收视群体都相对年长,你觉得历史题材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耿明吉:首先我觉得题材,年轻观众和年长观众喜欢不喜欢,没有一个具体的分界线,其实都可以让他们喜欢。《血战钢锯岭》90后00后也很喜欢,《至暗时刻》大家很喜欢,《芳华》各个年龄层观众也很喜欢,其实还是创作态度的问题,不能儿戏化,能不能去严谨地对待这个事儿,能不能认认真真去拍每一个镜头?能不能认认真真把人物做扎实?观众看的是人性,是故事,那我们能不能做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

澎湃新闻:你的新剧是一部抗日公路剧,感觉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耿明吉:对,刚拍完,我前天才回来,拍了三个多月。这个戏我觉得还挺好,因为我拍了很多的抗日剧,但也没拍过这种故事,它的故事结构以往没有抗日剧这么做过。它是讲五个完全不可能凑一起的人凑到一起,捡到一辆破坦克,一路向前,进行后方的抗日活动,就这么奇奇怪怪的五个人,干了件大事儿,最后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变了。是一个挺展现人性的剧本。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