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高水平赛场获奖的选手们,为何出自这些上海企业

吴頔/上观新闻
2018-06-08 06:44

上观新闻6月8日报道,“两扇车门之间的间隙,有时会出现上下不一致的情况,有些地方的工人觉得只要不影响使用就不要紧,但在我们这里就是不行,相差0.1毫米都不行。”

面孔依旧稚嫩,“气场”却已像个老师傅。去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在被称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折桂,为上海实现世赛金牌零的突破后,这个“95后”如今已经成为了上汽集团的样板车技师,负责将设计好的图纸制造成样板车,由于要以此作为批量生产的样板,精度要求就尤其的高。“原以为工作会比大赛时简单点,没想到完全不是这样。”

“许多在竞赛中练习过的技能,到了工作中都可以得到运用。”罗良补充道。他是43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的银牌得主,作为杨山巍在杨浦职校的“同门”,他早一届参加世赛,也早两年进入上汽,成为当时上汽集团技术中心最年轻的钣金技师。走出赛场,进入企业,技能人才杨山巍和罗良不仅获得了上海户口和奖金等激励,更在岗位上找到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

过去几年,上海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不断寻求突破。到2017年底,上海的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3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106.8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重32.08%。目前,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初步建立,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正持续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竞赛体系已经形成,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措施得到提升,技能劳动者结构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全社会崇尚技能的“世赛效应”开始显现。 跟随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每月一访”,记者走进部分企业,了解他们发挥培养基地和技能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校企合作结出两枚世赛奖牌“硕果”

“虽然他们都来自杨浦职校,但他们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时,其实都已经被提前录用为我们上汽的员工了。”

转头望向身边的两个年轻面孔,上汽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朱庆敏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的确,先后培养出一金一银两名登上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的选手,还是在我国仅参加了4届大赛、每届每个项目每个国家仅能派出1名选手参赛的背景下,上汽确实有理由自豪。毕竟,能取得如此成绩的企业,上海独此一家,即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

杨山巍和罗良的成功,不仅来源于他们自身的不懈努力,也是上海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下结出的硕果。杨山巍曾介绍过自己夺金路上的“幕后英雄”们。他所参加的汽车修理项目,是要把受损车体修复到车辆原有的最佳状态,各家企业的汽车都有自己的技术奥秘,这些往往是学校的培训基地无法满足的,在训练过程中,他得到了上汽在技术标准、资料、耗材方面的大量支持。

朱庆敏介绍,上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已与包括杨浦职校在内的多所中、高职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联系,开放企业实训基地,履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职责。

近年来,上海不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自2011年起,依托重点产业领域的大型企业、协会、园区和院校,建立起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聚焦专项资助等政策,促进其辐射带动本行业和上下游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目前,上海已发展了102家培养基地,其中国家级培训基地12家,建设实训项目147个。

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上汽集团围绕“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提倡工匠精神。截至2017年底,上汽集团全部从业人员22.7万人,约半数都为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逾2.5万人。

多年来,上汽坚持为人才培养打造“硬实力”。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超过6.5亿元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建成实训室46个,被授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全力推动“软实力”的提升,健全完善企业培养、选拔、使用、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带动中、初级技能队伍梯次发展,多层次开展高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加速建设一支适应性强、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在2010年世赛进入中国之后,上汽集团就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世界技能大赛的各项活动,主动对接世赛标准,提高上汽技能培养标准的国际化程度。自2013年起,上汽已连续3届支持中国队备战世赛,提供车辆、设备、耗材等各方面的支持,并与相关专业院校在人员交流、社会实践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选拔人才、参与世赛。今年,上汽仍将继续完成好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的各项支持工作。

大师工作室成为技艺传承平台

“每修一台‘反推’,就能为公司节约下45万元的成本。”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内,吴志巨介绍起了正在申请专利的创新工艺。

吴志巨口中的“反推”,是指客机上安装的在着陆时产生反推力,使客机着陆后可较快减速、缩短着陆距离的装置。以往,由于技术尚未攻关,如果自主维修,可能效果不佳,容易损坏;如果送到国外维修,不仅成本高,而且维修周期也长。

2014年,吴志巨主导研究开发了A330飞机反推自主修理项目,利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工作经验,结合目前国际最新工艺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曲面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的精确定位新方法”和“新型材料胶接固化的优化曲线”这两项新工艺,解决了项目实施中的最大难题。实施3年以来,共完成反推修理29台次,已为公司节约直接维修成本772.8万元,并减少A330反推备件,提高了反推在役使用寿命,减少飞机反推维修率。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作为工作室带头人,吴志巨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通过 “教、传、帮、带”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定检结构修理人才。吴春晨、高松、金晓良、侯黎明等8位徒弟都已在车间班组成为了骨干力量,经常参加重大飞机维修排故工作。“一个合理、延续的师徒带教体系的建立才能保证精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东航集团工会副主席袁骏介绍,今年东航还培养、选拔了世赛飞机维修项目的青年参赛选手,他们将在6月13日开赛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与来自全国的技能人才一同比拼:“47个人参加初选,从中选出5位参加了2个月的集训,最后挑选出一位选手代表上海代表队参加飞机维修项目比赛,另有一名通过企业选拔途径代表东航代表队参赛,他们不仅在飞机维修各个项目上出类拔萃,英语沟通能力也很强。”“参加明年俄罗斯喀山和2021年中国上海世赛的年轻选手,我们都已经储备好了。”吴志巨说。

当前,东航正全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有专兼职教员和研发人员2758名,业务领域涉及飞行技术、机务维修、空中服务、地面服务、领导力发展、运行安全、商务营销、空中安保8大类。在飞机修理项目之前,东航已经有选手登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去年阿布扎比世界技能大赛上,东航的空乘学员陈亦凡取得了餐厅服务项目优胜奖,并被国家授予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为鼓励和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东航以世赛取得突出成绩的陈亦凡、吴佳妮为领衔人,设立首批两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工匠精神工作推向深入。工作室成立后,她将向东航空乘的“后辈”学员们分享参与世赛餐厅服务的比赛经验,带动年轻人共同成长。

近年来,上海通过实施“首席技师计划”,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技能带头人作用,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到2017年底,本市已资助首席技师1417人次、技能大师工作室145个,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4个。

日前发布的上海市《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中也明确,2021年以前,上海各级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力量多方协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达到120家,市级首席技师等高技能领军人才要达2000名,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要达到200个。“目标是到2021年,实现三个‘明显’、一个‘基本’:劳动者整体技能素质明显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明显提高,技能人才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明显改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高地基本建成。”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岚表示。 

(原题为《在世界最高水平赛场获奖的选手们,为何出自这些上海企业》)

    责任编辑:刘恋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