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放歌北京大学,三台大作展现海派文化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8-05-31 13:10
来源:澎湃新闻

历时43天,途经 17个城市,演出38场,上海歌剧院发动全院演出、舞美、行政部门300多人的力量,正在进行“魅力中国红——原创及经典作品全国巡演”。

5月26日-30日,“魅力中国红”来到了北京大学。为庆祝北大建校120周年,上海歌剧院应邀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献演了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贝多芬交响作品专场音乐会”等三台大作。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三部作品,是希望全面展示上海歌剧院的综合实力,向北京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递上一张带有浓郁海派文化特质的名片。

《国之当歌》:国歌声里红旗飘扬

上海歌剧院首次献演北京大学,选择以音乐剧《国之当歌》打响头炮。

《国之当歌》问世于2014年,讲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与左翼戏剧家田汉从相识、相知直至共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剧中既能看到摩登的海上风情,也能看到惨烈的抗战烽火,既能听到老上海的爵士乐,也能听到聂耳的激情战歌。

首度在北大亮相,《国之当歌》作曲、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早早来到剧场,带领演员反复研究角色情绪,对重点唱段反复打磨。观演过程里,北大学子感受到了抗战青年追寻理想的昂扬斗志,也重温了聂耳谱写的多首经典歌曲。

有意思的是,演出前,歌剧院特向观众发放了1500面小国旗,成就了现场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在音乐的带动下,现场观众时不时挥起红旗,当所有人起立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全场更成为五星红旗的海洋。

对重视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的北大来说,《国之当歌》就是一堂好听的课。

《早春二月》:有时代印记的现代舞剧

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诞生于2017年,以柔石的小说《二月》为蓝本,反映了1920年代江浙一带乡土文化的传统观念下,以萧涧秋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追寻理想与出路的强烈愿望。

王媛媛编舞,杜薇作曲,谭韶远设计服装和舞美,上海歌剧院从北京请来一线主创阵容,打造了这台具有江南风格的现代舞剧。

王媛媛擅长排演当代芭蕾,《早春二月》是2008年以来她第一次与本团以外的院团合作。上海歌剧院想要自我改变的热情,让王媛媛觉得有发挥的空间,而最吸引她的,是能同时使用歌剧院旗下的舞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用三个团的劲来打造这部舞剧。

不过,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演员都是民族民间舞、中国舞出身,一时间要跳不擅长的现代舞,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小。

“从无到有反而简单,但你习惯的东西要去改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苏楠楠在《早春二月》里扮演文嫂,她说,“民族民间舞追求的是上身和表情的感染力,王导要求我们,首先脚底下要像芭蕾一样开绷直,上半身要保持现代舞的松弛。”

首演前,王媛媛带着演员们从体力、技术方面从头开始训练,现代舞、芭蕾舞课轮着上,几个月下来,她看到了他们的进步。此番在北大演出,王媛媛也特来到现场,为演员们把脉。

“让这些民族民间舞、中国舞出身的演员多跳一些现代舞,能拓宽他们身体的可能性。舞蹈演员应该什么都跳,而且基本功训练一定要保证,这是基础。”《早春二月》是一部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舞剧,王媛媛认为,在北大这样一个有历史印记的百年老校里演这样一部戏,二者在气质上首先就是合拍的。

“整体感觉很美,情绪渲染到位,舞美超级赞,演员的舞姿也很棒。”小韩同学是北大数学系二年级的研究生,听说有《早春二月》上演,她和朋友特地买了票过来观摩,“这是我第一次看现代舞剧,北大平时演得也不多,感觉很新鲜。”

“贝九”:困难重生出的正能量

上海歌剧院在北大的收官之战,以“贝多芬交响作品专场音乐会”压阵,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亲自上台执棒。

一袭黑白裙,95后旅德青年钢琴家万捷旎率先带来一曲《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在许忠的评价里,万捷旎谦和、文静,琴声里能听到她对音乐的炽热和执着,“她的触键很贝多芬化,声音变化很多,对色彩的控制和对音乐的诉求是吻合的。”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紧随其后。这是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品,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大作,尽管遭受了重重苦难,这部呼唤和平的杰作仍给世人带来巨大的正能量。

“贝九”是上海歌剧院的保留曲目,连着四年跨年,歌剧院都在上海大剧院用此曲迎接新年,不仅是熟练度,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很到位。

尽管已经很熟练,演出前,许忠仍旧带领歌剧院交响乐团、合唱团连着排了三遍“贝九”,对他来说,这个排练量还远远不够,“如果要完全贯彻我在艺术上的要求,至少还要排三天。”

“团里对‘贝九’很熟悉,但对我不一定熟悉,每个指挥家对这部作品的处理、要求、节奏和速度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诠释都不同,所以每次我们都要重新开始排练。”

许忠说,每次翻开“贝九”的总谱,他都会把它当新作品来看待,“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永远是一个起点,我每次都会回归到零,重新起步,重新站在这部伟大作品面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感觉它的恢宏和音乐内在的力量。它人文精神中的那种欢乐,对和平的祈求,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许忠笑说自己是比较“作”的指挥,每次排练都会做笔录,会花时间去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比如,当合唱团唱到“世界深受鼓舞”时,他希望他们能用一种非常柔和的表情来唱,“很多时候我们会刻意追求力量的表现,觉得唱得响、力量大就代表合唱团有水平,这是不对的,唱的轻、唱的优美才是我希望听到的声音。”

在北大演“贝九”是许忠刻意做出的选择,不过,演出效果如何,就连他本人都觉得充满悬念。最终,北大学子们用满堂的喝彩声、口哨声给出了正面的反馈。

演职团队:最大的挑战是疲劳

4月29日至6月10日,历时43天,途经17个城市,演出38场,上海歌剧院调动全院演出、舞美、行政部门300多人,在山东、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的17个城市拉练上演“魅力中国红”。

北京站之前,上海歌剧院已经在山东临沂、济南、烟台等6地完成11场演出。在北大连着驻演六天,上海歌剧院恰好赶上了高温,收官这天,北京气温更是高达34度,这是歌剧院在巡演前完全没有想到的。

不少人在巡演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合唱团演员因为气候干燥,出现了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员史维因为肺炎,一直戴着口罩排练;高温天气对木管和铜管的音准也带来影响,因为气压过低,木管和铜管的演奏员甚至会喘不过气来。

“他们非常累,我都不忍心排练。”许忠说,长时间大规模的巡演最大的挑战是疲劳,对演员的体力、耐力、自信带来了很大锻炼,“每个剧院其实都能做到这么大的演出量,关键是量和质要齐头并进。”

北京行结束后,上海歌剧院6月初将兵分两路,《国之当歌》北上东三省,在30万义勇军浴血抗战的白山黑水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四套交响音乐会则将南下江浙两省八市,奏响《黄河》与《梁祝》。

2019年春节伊始,上海歌剧院将在美国近三十座城市展开为期47天的大规模巡演,“魅力中国红”在国内的巡演,正好为即将到来的美国巡演打了前站。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