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看北京老城⑤|哪些地方住着“绅士”

卢笛 龚子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李岱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仇菁源/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2018-06-01 13:17
来源:澎湃新闻

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下的北京,已进入后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伴随着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呈现出新的阶层特征,如创意阶层和有闲阶级的日益壮大,进而导致“绅士化”——这一富裕中产阶级入住、改造工薪阶层聚居区空间,致使原居民迁出的社会空间变迁现象出现,影响着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转变。

北京旧城多处胡同片区已呈现出类型多样的绅士化特征,按空间改造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整体改造,如前门大街、鲜鱼口,原住居民迁出,老旧房屋拆迁重建或改造为旅游商业,一般毗邻主要街道便于游客的光顾;2)局部改造,如大栅栏地区的杨梅竹斜街,部分居民迁出,将原房屋用作时尚餐饮、酒吧,同一条巷道中混合商住功能;3)点状分布在胡同里的外来者,他们租下并改造老旧房屋,用于居住或从事设计、文化、艺术等创意产业,这些空间往往分布较为隐蔽,甚至没有门头招牌,大多体现高端、个性、定制的特征。

其中,前两种为自上而下的政府加开发商主导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相关的研究较多,但第三种类型因其出现时间不长,群体较为隐蔽,使用人群多为创意人士难以参与调查等原因,目前的学界研究不多,然而可以借助大数据来进行初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对象聚焦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规定的北京市二环以内的历史街区中,点状分布的局部改造型绅士化空间。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包括:互联网大数据集(遥感影像数据、胡同街景数据、工商注册信息、大众点评数据等)、传统辅助数据集(实地走访数据、调研访谈数据、搜索引擎检索数据)和分析数据集(POI数据、街道办事处数据等)。

而研究对象“点状绅士化”(以下简称绅士点)空间为:1)使用阶层置换的居住类空间,2)从居住经改造转变为承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非居住类空间。

一般来说,改造后的空间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点状绅士化的部分业主是从事文化艺术相关行业的人群,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对历史文化及文物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情感,因此空间改造往往比较注重与历史文脉的结合,设计和施工水平要求也比较高。此外,房屋周边环境也有所提升,在绿化、亮化、美化等方面有别于周边。

因此,我们提出识别绅士点的四个标准:

店名文字:当店名出现外语时,极有可能是绅士点。譬如 Pub、cafe等。此外,通过店名也可以进一步识别该店的主营业务。

建筑立面:绅士点的建筑立面一般较新、干净、有美感、有创意,这样有鲜明特色的立面可以使绅士点在胡同中脱颖而出。

主营业务:艺术类(设计师工作室、律师工作室、美术馆、画廊等)、餐饮类(私人咖啡馆、酒吧、茶社等)、住宿类(民宿、青年旅舍)、创意产业(文创用品、私人影院、创意宠物店、创意书店等)。

内装风格:绅士点的内装档次较高,走小资文艺路线。

绅士点分布情况及特征

绅士点分布图。本文图片均由作者自绘(本文图片均可在澎湃新闻APP内点击查看大图)

经过识别和清洗,我们首先得到242个绅士点,并分街区统计其数量,同时借助ArcGIS计算这些绅士点的密度。在绅士点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东北部的北锣鼓巷、国子监地区,西北部的什刹海地区的绅士点分布较多,而大栅栏等街区也有较集中的绅士点分布。

绅士点数量分布情况

由于北京旧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不同的街区特征,也对绅士点分布有不同的影响。通常绅士点主要分布在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而以办公为主的街区则分布较少,比如以机关办公为主的东交民巷。而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区更新,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街区更新以旅游类商业景区为主要定位,属于由政府引导和资本驱动的大众消费类街区,如鲜鱼口、法源寺、琉璃厂等。

第二种街区早期以自下而上更新为主,后期因市场化发展而形成商业聚集的消费区,如南锣鼓巷、国子监等。

第三种是由街区改造实施主体引导的街区更新。比如,大栅栏、什刹海、阜成门内等街区,均遵循由国企子公司作为街区更新实施主体,进行“设计介入式”有机更新的实践。而且,这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均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展区,并借助设计周的影响力,吸引并引导高端业态进入街区从而实现更新。而在东四南片区更新改造中,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则成为主导,联合社会及市场的多方资源,进行空间改善与文化营造。

北京二环内胡同绅士点业态分类图

在绅士化点识别的同时可根据名称、标牌等对其功能进行判断,并根据其功能将绅士化点按照娱乐(俱乐部、轰趴等)、旅馆(民宿、精品酒店等)、创意(文创产品制作销售等)、艺术机构(展厅、工作室等)、餐饮(高档酒吧、西餐厅等)、服饰(设计师服装销售等)及其他功能(具备街景绅士点识别特征而不确定功能)分为7类。

从分类分布图中可以看出,餐饮业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是绅士化最为偏好的产业。其次,创意、艺术机构也不可小视,虽然数量不及餐饮,但对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较大。

接下来,本研究对以绅士点为圆心,分析200米半径内各类型POI(Point of Interest,包括了历史文化点、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等在内的兴趣点)的情况。结果发现,餐饮业占比最高。

绅士点五分钟步行圈内各类型POI分布情况

此外,为了体现绅士点周围POI的特征,我们将其与POI在旧城内的总体分布情况进行比对,发现绅士点附近旅游类、交通出行类POI显著高于整体水平。但是,总体上绅士点附近设施的配置数量处于中等水平。

二环内所有POI及以绅士点为中心200米半径圆形范围内POI各类型占比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一些因素可能与绅士点分布相关,随后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究绅士点分布的集中程度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分析中的因变量为绅士点密度,自变量共七个:到较宽道路距离、微博密度、2014年绅士点附近半径200米步行圈内POI总量、餐饮POI数量、娱乐POI数量、住宿POI数量和历史文化点。

结果发现,绅士点通常远离POI总量较高的地点,而易聚集在附近有较多历史文化点的地区。一种推测是,由于绅士化空间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小众、创意和高文化内涵,因而在区位选择上,倾向于避开大众消费聚集区,同时看重由周边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彰显的空间文化符号。

绅士化对城市有哪些影响

历史街区的点状绅士化空间,未来可能由于个体的发展而形成集聚,进而向面状发展,也可能继续以相似的规律点状增多,因此,认识其分布特点与正负面影响很有必要,有利于在未来的规划中加以引导。

通过对北京总体规划规定的所有历史街区内街景照片和全部街景未覆盖的胡同进行的实地调研观察,我们发现绅士点的空间影响为:1)有限的道路空间整治,即少量绅士点改善了院落门前的清洁度和绿化情况;2)普遍的院落空间品质改善,阻止了四合院在原居民的使用中趋于破败;3)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样式与风貌。

而在社会影响层面,绅士点所在空间的社会人口结构得到更新,人群的异质性增强,关系更加疏远。具体来讲,绅士点的社会影响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原住居民的影响;二是作为商住混合的中产空间,对空间品质和使用者的影响。

绅士点对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基于功能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功能类型为工作室或私人住宅的绅士点,对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鲜有影响,居民对其空间用途也知之甚少。例如,茶儿胡同居民在论及胡同内一家设计工作室时表示:“好像是个公司办公的地儿,这对我能有什么影响?”但是,一些餐饮、娱乐类绅士点则可能对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等负面影响。例如,东四八条的餐饮类绅士点附近居民表示,时而有“油烟大,有时(客人)喝醉了在街边乱吐”的困扰;什刹海后帽胡同一家轰趴的同院居民提到:“晚上开趴体放重低音,我也就过去提醒他们一声。”

然而,绅士点的出现,促使更多的原住居民迁出胡同,进一步加剧了原住居民社会网络的碎化与断裂进程。以大栅栏为例,腾退居民的迁出,使得仍未腾退居民的原有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断裂,居民明显感受到“胡同的味道”淡了,陌生人多了。处于同一空间中的原住居民与新“住”民作为邻里,多数呈现明显的区隔状态,彼此鲜有互动,也就深化了社会空间的碎化。

此次调研的绅士点多以商用空间为主,这类绅士点多为商住混合的空间,并吸引了相关业态的目标受众,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这些人群的的特征又使得空间品质得到提升,往往被赋予文艺、高端、有品位等文化符号。而部分空间甚至成为了北京城市的新符号,如炭儿胡同的一位消费者谈及商住穿插、中西混合的空间分布时,感慨道“这样才是北京啊!”。因此,在绅士群体的空间再生产过程中,消费者以及绅士化空间景观的观看者对于城市的想象被塑造出来。

不管是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还是民间自发性的更新改造,都应以环境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关系的共赢为目标。相比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中产阶级主导的点状绅士化空间的建设行为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呈现出趋近历史文化遗存的空间,但是这些绅士点在带来新兴文化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隔离,有时也对原住居民带来一定的干扰。这些都对未来的社区营造、历史文化保护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改写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7年秋季学期研究生《大数据与城市规划》课程论文,指导教师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