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思想周报|罗斯生前点评今日美国;法国大学生致信高中生

窦贰
2018-05-28 09:32
来源:澎湃新闻

菲利普·罗斯生前点评今日美国

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去世,享年85岁。数月前,这位淡出公众视野多年的著名作家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就有关特朗普与#Metoo运动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感叹说:“没有人预见过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美国会变成这个样子。”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菲利普·罗斯的写作生涯长达50年,从1959年的《再见吧,哥伦布》开创“反犹主义犹太文学”,到2010年的《复仇者》,曾斩获多项美国和世界文学奖项,包括美国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2011年漫布克国际奖,2012年西班牙阿斯图里尔王子奖等。2012年,79岁的菲利普·罗斯宣布封笔,并于两年后彻底退出所有公众活动,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菲利普·罗斯,2018年1月在纽约的家中。Philip Montgomery摄。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在今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刊载的这篇罕有的专访中,菲利普·罗斯谈及他2004年的作品《反美阴谋》。这部小说以首次飞越大西洋的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为主人公,虚构了一段亲纳粹的林白战胜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架空历史。特朗普当选后,许多评论文章提到这部作品,称它预言了当今的美国,而罗斯却说:“据我所知,没有人预见过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美国会变成这个样子。唯一的例外大概是H.L.孟肯(二战时代的美国记者),他把美国的民主总结为‘蠢货崇拜豺狼’,除他之外没人想得到美国在21世纪落到如此境地。这场灾难的可悲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表现为某个奥威尔式的‘老大哥’,而是一个假面喜剧中的‘伪好汉’,既荒诞又危险。我在1960年时何其幼稚,以为自己作为美国人,生在了最滑稽可笑的年代!真是傻的可爱!1960年的我又怎么能知道1963年、1968年、1974年,2001年和2016年会发生什么?……无论人们怎么夸《反美阴谋》有先见之明,我所编造的1940年代的美国政治局势,和今天让人们如此恐慌的政局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那就是林白‘总统’和特朗普的水准差别。查尔斯·林白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我的小说里,也许都是一个坚定的种族主义者、反犹主义者和白人至上主义者,但在我虚构他荣登总统宝座之前,他同样还是真正的美国英雄,做出过25岁独自架飞机穿越大西洋的惊人创举。相比之下,特朗普只能算是一个集软弱无能、思想空洞于一身的牛皮大王。”

菲利普·罗斯曾在《波特诺的抱怨》和《人性的污秽》中塑造过不少贪淫好色的男人形象,这些角色都具有典型的“厌女症”特征。罗斯经常在其作品中探讨性爱主题,对#Metoo反性侵运动的出现他并不感到惊讶:“在我的小说中,我没有对残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我很关注这些膨胀的男性何以能为所欲为,这些与他们在公众中营造的形象相悖的行为又是在怎样的时机下,如何达成的。为此我不仅要深入男性的内心,更要钻进这种欲望深处,看它如何不断施压,危害理性思考的能力,欲望有时甚至能让人疯狂。因此,在报纸上读到这些极端行为的例子,又有什么好惊讶的呢。”

在采访时,即将85岁的罗斯并不讳言死亡:“每当一天过去,我都会为自己还活着而感到惊讶,我躺在床上对自己笑着说‘我又多活了一天’。从我退隐之后,日子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过去,给人一种永无止境的幻觉,但我很清楚它随时都可能终结。这就像每天都在豪赌,到此刻为止我一直在赢,我们可以看看我的运气能撑到哪一天。”

法国大学生公开抵制大学入学选拔制度

根据法国政府于2018年3月8日颁布的《关于大学生引导和成功法案》(简称ORE法案),从2018学年开始,法国的中学生在获得高中毕业会考文凭之后,不能再通过APB系统(会考后“无差别”录取),自由择校进入公立大学,而需要通过去年11月推出的新一代招生录取信息系统“高教路线“(Parcoursup),提前向意向学校提交详细的个人资料,接受高校的系统性选拔。改革议案辅一出台,立刻遭到了学生、家长联合会和高校教师工会的联合抵制,截至5月初,法国已有30多所高等院校罢课抵制改革,60多个高校院系公布了拒绝筛选学生文件的动议。2月6日、4月19日和5月10日,法国各地先后爆发了反对改革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3月15日巴黎某次抗议活动中的高中生和大学生。François Guillot摄。图片来源:法新社

从5月22日(上周二)起,考生填报志愿的学校将通过短信对申请做出答复,学生必须在一个月内回复“接受”或“拒绝”学校的录取或专业调剂,并于9月至相应院校报道。5月22日当天,法国《解放报》刊载了巴黎第八大学电影系给法国高中生的公开信,信中援引著名电影导演帕索里尼,表达了院系全体师生对于“大学之门向所有人开放的期望”。

公开信中称:“我们拒绝在你们这代人中选出赢家或输家,赋予谁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权。我们拒绝让你们的考试成绩,你们高中的‘好坏’(甚至是否偏远),你们的文化资本,你们‘与生俱来’的出身和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可能进入的就业指导机构,在这场教育自由化和学生高度标准化的战争打响之前,就专横地决定了你们位置。我们拒绝加入这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机构竞赛,这会使你们的身份从学生变成客户,不是被愚弄就是被诱惑。”

公开信中谴责政府利用警察镇压学生抗议活动是无能的行为,呼吁国家勇于承担在所有领域中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并尖锐地指出选拔制改革通过“审议保密制”将学生的选拔权赋予高校,与原有的“统一”会考相比,极大地降低了高等教育机构在审查毕业生志愿过程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信中称“高教路线”为“国家的辞呈”,是“通过让渡公共利益的领地,为追求私人利益提供空间和便利。这样做的结果,看看其它先行一步的国家就一目了然,英国高校的注册费居高不下,学生借贷普遍化,教职工待遇恶化。“

选择5月22日这天刊发这篇公开信,也是为了讽刺专业分配抽签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给本届毕业生造成的无形压力。会考尚未开始,学生一边紧张复习,一边还要从当日起耗费整个夏天不停地查阅短息,并很可能面临“是否接受调剂”的抉择,进入他们毫不感兴趣的专业,甚至别无选择地去价格高昂的私立学校。信中预言,明年的统计数据将会证实改革对高校入学率的沉重打击,“那些不愿意接受羞辱的孩子,为了避免被这种无休止的过关游戏戏弄,会主动放弃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公开信中还批评入学选拔制度所宣扬的“学习生涯个性化”的实质,是在“有组织地孤立每个个人”。信中呼吁学生共同维护开放、平等、所有人都能参与的大学教育,不是为了缅怀学生抵抗活动的久远传统,而是为了“彻底地改变现状,让整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大多数人的自由和解放成为民主的先决条件。很久以前,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在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写给某个男孩的‘教导信’,这些信像导演希望的那样打开了那个孩子的视野。”现在这封公开信也希望能像帕索里尼的那些信一样,通过拒绝对学生信息进行筛选的表态,鼓励所有来自法国各地的高中生,不问出处、无所顾忌地走进大学校门。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