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午昌诞辰125周年画展,96岁的陈佩秋专程赶到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2018-05-29 09:13
来源:澎湃新闻

由海上兰亭书法院主办的《纪念郑午昌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名家书画展》日前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对外展出。96岁高龄的知名画家陈佩秋专程赶到了现场———作为郑午昌的众多弟子之一,只要是纪念郑午昌先生的活动,陈佩秋必定会出现在现场。

画展除了展出郑午昌、郑孝同、郑人刚祖孙三代作品外,还展出郑午昌学生陈佩秋、王康乐、房师田等及再传弟子的作品,海上兰亭书法院也组织周志高、晁玉奎、周逸范、吴元京等书画界人士创作作品怀念郑午昌先生。

画展现场,郑孝同陪陈佩秋观看师徒二人合作作品《叠嶂清秋图》

海上画坛“郑杨柳”

郑午昌(1894——1952),名昶。自1922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史地编辑,继任美术部主任,1952年患脑溢血在沪逝世,涉足上海美术界三十年。

上世纪40年代郑午昌在作画

《纪念郑午昌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名家书画展》日前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开幕。96岁高龄的陈佩秋作为郑午昌的众多弟子之一,在众人簇拥下出席开幕式。画展同时展出了一幅可现师徒二人深情厚谊的作品《叠嶂清秋图》。

《叠嶂清秋图》郑午昌创作,陈佩秋补笔

据郑午昌的儿子郑孝同介绍,父亲逝世前留下这张尚未创作完成的画作,1982年因办郑午昌遗作展需要,他就请陈佩秋补笔。一幅作品,前后隔了三十余年,终由师生二人合作完成。陈佩秋在画作上题的款识,对此事来龙去脉有过清晰的记述:“此为郑午昌先生晚岁所作,始写右侧半幅后即不幸逝世,今秋同门丁庆麟、娄咏芬、张宇澄诸学长多方斡旋筹得重金,在上海美术馆为先生举办书画遗作展。……此图为孝同所藏,因以出示,盼余补成。囊昔先生在西湖国立艺校执教,余多次临抚先生范本,皆未得其神理,忽已三十五年有余,展图犹聆师教,不觉信手抚之,勉成左半幅,而右半幅山径、杂树、人物先生及敷色者亦代润饰,想先生豁达大度,必不至有所怪罪也。壬戌九月佩秋记。”

郑午昌曾言,“画不让人应有我”,可惜天不假年,时年五十九岁便因病逝世。与郑午昌同一时代的书画家,张大千活到八十四岁高龄,吴湖帆、潘天寿逝世时七十四岁。因而即便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其艺术成就仍未得到充分认识。

郑午昌与海上画家丙戌年于黄山画社

陈佩秋评价先生“午昌先生擅画山水,兼画花卉、人物。山水以浅绛为主,善用墨青墨赭,时而松秀,时而苍郁,笔墨精到,神韵悠扬。晚年风格日趋浑厚,较前雄健”。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海上画坛,郑午昌因画杨柳出名而被冠以“郑杨柳”美称。郑午昌喜用线条表现杨柳,且在写生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他画柳先行干,后出枝,柳丝由最上头画起,由上而下,密密层层,前后左右,各尽其态,春夏秋冬,风雨晴雪,各具面目,柳丝除用墨线以外,再用青花色加补,增加了柳丝的质感和层次,然后再用花青色烘染,无不传神。包括他画芦苇、松树也是这样。”郑孝同说。
郑午昌 《江乡初夏》

郑午昌早年曾组织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学术团体,弘扬国画教育,其学生中著名者有潘君诺、蒋孝遊、王端、王康乐、尤无曲、陈佩秋等。

郑孝同作品

民国时期致力于弘扬国画艺术

郑午昌有着出色的社会活动才能。除了艺术成就,他早年曾组织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学术团体,致力于弘扬国画教育。

蜜蜂画社当时已经有自己的章程,不像其他很多画会只是喝茶聊天。他们出画册、办展览、办《蜜蜂画报》,组织研讨,帮助那些穷困画家。两年以后,在蜜蜂画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画会(1931年),原来是100多人,后来扩大到300多人,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绘画团体,致力于将国画推向世界。

1939年,郑午昌获得在纽约举行的世界艺术博览会金像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他应有的地位和荣誉。

郑午昌作品《钟馗》

1943年在他虚年50岁生日之际,梅兰芳、吴湖帆还有他,三个属马的人商量结成一个跨行业的同盟会,声援抗战,于是他们组织了画家、艺术家、戏剧家、企业家、银行家等二十人,结成“甲午同庚千龄会”,利用诗词、戏曲、书画抒发各自怀抱,立志不为日伪服务。他们出生的时候是甲午年,当年吃败仗(甲午之战)是国耻,过了50年又遭到日本侵略。

中国解放初期。一直有心致力于弘扬国画艺术的郑午昌此时正在积极参与创建“新国画研究会”,他主张“国画内容应有时代性,除利用固有形式外,须随时代创造或吸收其他艺术形式来补充,但不能脱离国画的趣味”。

而立之年写就画史巨著

1929年,时年35岁的郑午昌编著出版了《中国画学全史》,奠定了郑午昌于民初美术史著述之重要地位。“这本书出来后,当时评价很高,蔡元培称之谓’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郑孝同说。

首版《中国画学全史》

陈佩秋先生认为,就中国美术史论著作而言,当时日本学者藤冈太郎的《近世绘画史》、中村西的《文人画之研究》、中村不折和小鹿青云合著的《支那绘画史》等对中国绘画史研究有较大的影响。虽其后我国也有多人写过《中国绘画史》,但其结构基本上沿袭日本学者的结构,略加增减而已,因此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著作。因而《中国画学全史》“实开画学通史之先河”。

《中国美术史》

除了《中国画学全史》,郑午昌还撰写了《中国美术史》、《画余百绝》、《石涛画语录释义》、《中国壁画历史的研究》等多部著作。

原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李维琨认为,郑午昌在中国画史论研究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中国画学全史》、《中国美术史》两部著作中,还体现在他当年为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编的《画论丛刊》撰写的区区千字序言中。“郑午昌是怎么来介绍这一部《画论丛刊》,从中国画论开始有,从顾恺之开始,谈到了论画六法,谈到了徐黄体异,谈到了中国画的十三科,画分南北宗……,内容非常丰富,1000字左右的内容,就把这些精华提要全部写出来了。”李维琨认为,人们对于郑午昌在中国画论、画史方面的成就研究还远远不够。

此次画展除了展出郑午昌、郑孝同、郑人刚祖孙三代作品外,还展出郑午昌部分学生陈佩秋、王康乐、房师田、张大芸、蒋孝遊、刘祖植、凌虚等及海上兰亭书法院周志高、周逸范等的作品共80余幅。

展出现场的郑午昌与其弟子陈佩秋作品

周逸范作品

吴申耀与晁玉奎书法
郑人刚作品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