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所披露沪港通跨境操纵案细节:两私募合谋,交易额33亿

澎湃新闻记者 刘歆宇 综合报道
2018-05-25 19:11
来源:澎湃新闻

5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了一起利用沪港通账户跨境操纵市场的典型案件细节。

这宗案件在5月18日被证监会公告成功查获,涉案机构和人员涉嫌操纵沪市4只股票,非法获利超过2000万元。操纵股票的违法行为,却没有逃过上证所的监控系统。

据上证所披露,2016年8月,在实时监控中,发现“菲达环保”(600526)等股票价格走势时有异常。同时,港交所也通报称,某投资者在交易“菲达环保”过程中,多次出现当日大额买入、次一交易日反向卖出的异常情况,获利金额较大。

经上证所大数据比对核查发现,该沪股通账户与境内多个关联账户相互配合,在盘中或尾盘采用大单买入、虚假申报等手法拉升股价,并于日内或隔日大额反向交易,涉嫌市场操纵。针对这一情况,上证所在深入跟踪分析后,提请证监会予以调查。

证监会的调查发现,这些异常交易行为与两家私募机构有关。

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相关从业人员预先合谋,集中6个资管产品筹集的资金,利用资金优势,在香港开立沪股通账户的同时,在内地以多位员工、亲友的名义开立数个A股账户,跨境配合操作,通过连续交易等手法操纵菲达环保等4只沪市股票,交易金额近33亿元。

这是证监会继2017年查处唐汉博跨境操纵市场案后,成功查获的又一起利用沪港通账户跨境违法案件。据证监会此前公告,相关案件正在审理之中。

随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持续推进,沪港通、深港通的额度扩容,沪伦通也备受期待。跨境监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与内地“看穿式”的账户监管体系不同,目前,沪股通沿用香港证券市场的“二级账户”架构,在内地交易所进行实时监控时,只能看到香港经纪商的信息,无法看到买卖申报的具体投资者。这样的制度限制无疑为跨境监管增添了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地交易所的互通有无就显得更加重要。

上证所透露,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沪港通跨境操纵案件线索,得益于沪港两所主动全面的交易监察模式与高效畅通的跨境协作机制。两所讨论商定,港交所如在监控中发现沪股通账户出现集中、大额交易行为等异常交易可疑情况,将及时通报上证所核查,反之亦然。同时,两所还针对异常交易行为,加强了自律监管措施实施层面的相互协助。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港交所已累计通报疑似沪股通异常交易行为近20起。上证所提请港交所协助调查60余起,对有异常交易行为的沪股通投资者多次予以书面警示;此外,还为证监会层面跨境监管执法提供了有效的专业支持,进行数据协查70余起。总体来看,上述沪港通监管协作机制在打击跨境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然,监管层也在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完善交易监察系统。

据悉,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此前曾公告,计划于2018年第三季度推出投资者识别码制度。该制度要求香港经纪商为其客户编制与该客户特定识别信息配对的客户编码,并在交易申报中附加相关券商客户编码,初步实现了北上交易投资者身份信息的穿透。一旦识别码制度搭建完成,将有助于开展更细颗粒度的交易监控分析、拓宽多维度核查分析违法违规线索的渠道,大大提升了交易监察能力。

此外,根据证监会统一部署,上证所目前也正在加紧完成相关监察技术模型开发、业务规则修订、业务流程完善等一系列落地工作。

上证所在公告中指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广大投资者务必牢固树立合规交易意识,切莫错误认为沪港通跨境交易是监管的真空地带和法外之地。依托日益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日益紧密的沪港两地监管协作机制,上证所将为沪股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一线交易监管保障。

    责任编辑: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