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纪行︱开放的难度

丁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18-05-25 17:53
来源:澎湃新闻

如果你去德里红堡游览,不要忘记瞧一眼大门正对的那个路口。

对于外来游客,穿过这个路口是一个考验。四轮的、三轮的和两轮的,人力的和动力的,与摩肩擦踵的行人交汇在一起,在缓慢的移动中寻找着可以迅速穿插的空隙。

沿这条街往前走不远,就是世界闻名的月光集市。挤满购物者的街道上空是密如蛛网的电线和胡乱搭建的阁楼,下方是门脸破旧、挂着各色招牌的小店。走进小街,就好似触摸到了德里人的生活神经。五颜六色的香料、打制精美的金银首饰、栩栩如生的神像,新颖独特的电子产品、新旧参差的课本书籍,还有衣帽鞋袜、锅碗瓢盆、中国制造的小电器、玩具、家具和灯具,鲜果摊和飘着咖喱味的小吃,再加上咫尺之隔的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的寺庙、清真寺和天主教堂,没准儿还能听到悠扬婉转的穆斯林唱经声……吃的、喝的、用的、敬的,物质的、精神的,生活中的必需品应有尽有。

德里的月光集市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建于17世纪中的月光集市,由当时的国王沙•贾汉的女儿贾纳哈拉设计。官方的说法是,有1500多家商户分布在1.3公里的街道两旁,但这并不包括周边街区的各类商品市场。在400多年的历史中,它构成了德里人生产和生存的网络,维系着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方式,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家庭作坊,并一直扩展到四面八方的乡村农户。这些小店中的很多商品显示出,从这里伸展而出的商业链条有不少最终是与“中国制造”相接的。

毫无疑问,摊贩与小店是这个国家最重要、最活跃的市场经济因素。印度有4000多万人从事零售业和与之相关的物流业,还有难以数计的农民靠小摊为生。当然,它也是南亚次大陆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其变化折射着这个国家开放与发展的进程。

印度的服务业大约占其经济的一半以上,与中国相似;印度的消费则占GDP的60%以上,甚至比中国还要高。不同的是,中国的服务业和消费是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开始增加比重的,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同。而印度同巴西、南非、泰国、埃及等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甚至“去工业化”的同时发展服务业和增加消费的。这种省略工业化的模式没有成功的先例,而且服务业也必然是低端和非正规的

德里城区的小店即使再破多少还有个门脸,而我旅途中经过的那些中小城镇,则几乎全是各色太阳伞下摆摊的小贩,有些地方与中国1990年代初乡村的自由市场非常相似。

印度街头的小吃摊 作者 图

看到这样的街景,中国游客总会不停地问导游:“印度有没有超市?有没有网购?”

回答是:“印度有超市,不多,都是本土的。印度有网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店和网购正在兴起。”

数据显示,印度零售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60%,达到1.1万亿美元。这一评估的依据是,许多外国零售商已经进入印度市场,比如H&M,Gap,Zara,Forever21,等等。另一原因是外国电子商务公司的进入推动了在线销售的飙升。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0%,达到480亿美元。

然而,印度的事情总是还有另一面。零售这个最古老行业的大门即便打开一个缝隙,也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2012年因零售业开放而引发了一场5000多万人的罢市和示威。

2011年是印度零售业开放的元年。这是印度启动这一轮经济改革的第二十个年头,执政的国大党终于决定向沃尔玛、宜家等外国企业开放零售业。这一提案在议会遭遇了顽强阻击,最终只能打折通过。

联邦政府允许外商以最高占股51%的直接投资进入多品牌零售市场,但附加条件是,外资必须在印度采购30%的商品与服务。不要小看这一限制,以印度制造业和现状,很难保质保量地提供这部分商品与服务。

2013年,沃尔玛决定放弃在印度开设零售卖场的计划,只保留批发业务。

这场博弈一直持续到2014年莫迪上台。当时,外界对中国能否进一步敞开大门的疑虑不断加重。福布斯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将莫迪发誓开放的决心与中国的徘徊做了对比。“你很快就会在印度听到巨大的吮吸声,涌入中国沿海地区的资金正在向那里转移。”文章说。

福布斯太乐观了。

印度抵制开放零售业的示威  东方IC 资料图

瑞典人马兹图Juvencio Maeztu是宜家在印度的老总,也是第一拨来印度开发市场的外国零售商代表之一。他讲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2012年印度零售业开放的的那个春天,马兹图被公司派到印度。按规定,他要先去所在地的外国人管理中心登记。一天早上,他和管理中心约好时间后先来到一家图片社,打算洗几张证件照。

“大概多长时间?”马依图问。

“很快,五分钟”老板答。

15分钟过去了,那个满是灰尘的冲印机依然在加热。

“要不要喝一杯茶?”老板问。

印度老板说的是“Masala chai”,俗称印度奶茶,以红茶叶为主,加入香料及药草后,用水牛奶冲制。

“NO!”马兹图有点不高兴,约定的时间眼看就要到了。

“一杯奶茶?”老板显然怕他没听懂,又问了一句。

马兹图简直要发火了,他强忍着回了一句“NO!”

可那位印度先生还是不紧不慢地一边捣鼓着洗印机,一边说:“先生,如果你不愿用5分钟享受一杯奶茶,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那一刻,紧张的空气似乎突然缓解。马兹图坐下来喝茶了,他干脆和这位印度先生聊了一个小时。那是马兹图了解印度的第一课。

5年之后,马兹图任期届满离开印度时,第一家印度宜家店的漫长筹建还在进行中。最新消息是,印度消费者期盼已久的第一家宜家预期于2019年开业。

宜家面对的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同样也是一个满大街都是“送上一杯奶茶”的小老板的市场。这些人会怎样面对外国零售商,才是印度开放真正要面对的问题

开放不亚于一场持续的革命

后殖民地国家在独立之后,几乎全都像印度一样面临打开大门的挑战。自1947年以来,印度的开放是极其缓慢的,在很多领域,大门甚至比殖民时期还要关得更紧,尽管那时的印度从属于大英帝国的全球贸易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开始经济改革,至今依然面临着是否要开放的抉择。

小米在新德里开设的第一家实体店 苑基荣 图

相对于印度,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一直大步前行,零售业是率先开放的几大领域之一。2004年,中国对外资全面开放零售业。仅2005年一年,中国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就多达1027家。其结果是整个行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大规模的重整和提升,为大幅提高民众消费水平创造了条件。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印度零售业的开放一直是小步前行。直到2016年7月,印度政府才调整了单一品牌零售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允许拥有单一品牌的外国公司进入市场。

这一步虽不算太大,但对有的时候一个议案会在国会折腾10多年的国家来说,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波推开大门的动力来自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经济。这些现代化的“物件”一旦用上,就会使购物和消费的意味大不相同,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年轻人品尝到开放的美妙味道。

离开印度时,一位在当地工作的中国朋友告诉我,他已经可以在网上订购牛肉了。在一年多前他来印度时,这还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开放之势似乎不可逆转。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