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湖南乡村教师35年坚守,希望把更多孩子“托出大山”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实习生 万璇
2018-05-25 07:50
来源:澎湃新闻

曾宪英给来理发的学生围好围布,她的技术没什么花样,标准是不超过三厘米的“平头”。她的店面是露天的,然而找她理发的人排着队,把她的闲暇时间都预约满了。

这一幕发生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花江洞完全小学,曾宪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学校里大多是留守儿童。一年前,她和丈夫自愿来到这里教书,上课之余,她帮学生理发、洗衣服、洗澡、煮饭等,照顾孩子们的起居,被学生称为“校长妈妈”。

曾宪英在学校里给学生剃头。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我孙子都七八岁了,和他们一样大,所以我就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看。”

曾宪英高中毕业后留在花江乡教书,如今已有三十五年。她教学能力强,从代课老师到小学校长到学区主任,2015年获得“湖南省最可爱的乡村教师”提名奖。

19岁时,曾宪英曾希望读书走出大山,但高考失利。54岁时,她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往县城,却选择了放弃。用三十五年的时间守在这里,希望能把更多的孩子“托出大山”。

“我本身是这里的人,看到这里的孩子们想走出大山不容易,外面的老师进来也不容易。”

留守儿童的“理发师”和“缝纫匠”

花江乡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瑶山腹地,林木茂密,站在高处可以看到翠绿连绵的山脉。在花江乡花江洞完全小学里,曾宪英正蹲在院子里绿色的大脚盆旁,给寄住在学校里的孩子洗衣服。

这是曾宪英来花江洞完全小学的第二年。

2016年12月30日,湖南省水利工程涔天河水库下闸蓄水,花江乡大部分村镇的居民都在往外迁移,处于库区内的花江乡中心小学里的老师被分配到其他地方,时任中心小学校长的曾宪英和她的丈夫自愿申请去花江洞完全小学教书。

“这个地方很偏远,有个老师退休了,往这边调老师并不好调,而我原来管辖过这所学校,了解这里,所以就申请调过来了。”花江洞在大山深处,去年修好的水泥路成为了这里通往外界唯一宽阔的道路,附近只有几个村民自己办的饭馆,“沿着盘山公路去集市需要一个半小时”。

据曾宪英介绍,山区里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山区资源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爸爸妈妈在家的很少,孩子都跟爷爷奶奶住。”因为缺乏照顾,寄宿在学校里的低年级孩子常常不洗衣服、不洗澡,头发留得有些长,看去上很蓬乱。“一二年级的孩子有十几个,家里又住得远,我就帮忙给他们洗澡、洗衣服。”

曾宪英了解到,有的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剪过头发,是因为“学校所在的地方没有一家理发店”,“有一些孩子在家里是爷爷奶奶给理的,不是很好看”。于是她买了一副理发剪,义务帮学生剪头发,近来天气炎热,有时中午就有学生满头大汗地跑来,拉着曾宪英去剪发。

“我之前在中心小学的时候给女生剪过刘海,但给男生剪还是第一次。”曾宪英说,山里的孩子要求不高,女生刘海不遮住眼睛,看起来要比较清爽,而男生的头发短一点更凉快。

完全小学的骆同学说:“以前都是奶奶给剪头,不好看,经常被同学笑话,现在是曾老师帮我剪头,又好看,又爽快。”越来越多的学生到曾宪英这里理发,学校里的男生渐渐都变成了统一的“平头”,曾宪英说:“理发不是定期的,我有空的时候就帮他们剪,有时候是傍晚,有时候是中午。”

除了理发,来到完全小学的时候,曾宪英还带来了自己的结婚后买的缝纫机,“学生在学校里衣服经常开线,有的裤裆都开了,衣服的袖子也磨破了,我就帮他们缝缝补补。”这台缝纫机自从买来后就放在花江乡中心小学里,已经用了近三十年,如今又被曾宪英带到了完全小学,“我还记得当时是210块钱买的,比我们夫妻俩的工资加一起还要多,但能看到孩子穿上干净的衣服,还是很开心。”

一边管理学校,一边给学生洗衣服、剪头发,时间久了,曾宪英成为了学生口中的“校长妈妈”。此外,曾宪英还兼任了食堂的煮饭阿姨,天气晴朗的时候,她就把学校的垃圾桶都清洗了一遍,“像管着一个家一样”。

曾宪英给学生们洗的衣服

夫妻坚守大山30余载

2015年经过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花江乡并入联合镇,如今已经不再叫这个名字,但曾宪英仍习惯称之为“花江乡”,“这里是我待了半辈子的地方”。

出生于花江乡大田村一户普通家庭的曾宪英,虽然家庭条件并不优渥,父母却一直供她读书,“之前一直梦想考出去,走出大山”。但1983年曾宪英因高考失利,不得不回到家乡。村子里的干部听闻曾宪英成绩优秀,找到了曾宪英的父亲,让他说服曾宪英去大田村教学点教书。

当时的大田村教学点有四个年级的学生,但包括曾宪英在内,只有三名教师,“我们这儿太缺老师了”。虽然起初还不太情愿,但了解到学校情况后,曾宪英还是选择了留下。

两年后,曾宪英被调往花江乡中心小学,在那里结识了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易昌茂,同年两人决定结婚,曾宪英习惯喊他“老易”。

2011年秋季,花江乡大田村需要一名老师,但因交通不便没有老师愿意前往,“过去需要过河过桥,教学点还没有通路,只能步行。”曾宪英说服丈夫,让他申请前往教书,“老易很爽快就答应了”。

曾宪英的丈夫在给学校修台阶,免得学生摔倒。

教学点空间很小,只有易昌茂一名老师和十来个学生,学校里没有食堂,一切问题需要自己解决。“最难熬的是孤独,学生放学走了,学校里就剩他一个,想说话都没人说。”易昌茂在大田村的这个教学点里一待就是三年。“后来附近的村民都往外搬,家长把小孩带到外地去读书,这个教学点就撤了,他才回来。”

曾宪英和丈夫平时都住校,自己的家在沱江,但却回去得很少。她被学生称作“校长妈妈”,但在母亲的角色里,她对于自己的女儿却怀有愧疚。

当时曾宪英的女儿在江华二中读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年,正值曾宪英成为中心小学的校长,“我这边学校工作忙,而她当时也是住校,我们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曾宪英认为,是自己疏于和女儿沟通,缺少管理,导致女儿高中没读完选择了辍学,“她当时考上高中的时候成绩可是非常好的,觉得对不起她”。

现在,她把孙辈带在身边读小学,“孙子现在也在完全小学”,学校里的学生和自己的孙子一般大,曾宪英说自己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

在她的学生中,不少已经走出了大山。其中还有一名1987届的学生也选择了重新回到大山,在县教育局任督学,如今已是不惑之年。“每次见到我,他从来不叫我校长,都喊我曾老师。”一些毕业的学生回乡之后会跑到学校看她,逢年过节微信里总少不了几句问候。

2015年曾宪英获“湖南最可爱的乡村老师”提名奖,她希望自己是托衬的“绿叶”,把学生托出大山。“希望我的努力可以让他们能有机会走出大山,而且我更希望他们走出去之后能有力量帮助新的学生走出去。”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曾宪英有过数次机会可以调往县城,但是她选择放弃。“我本身是这里的人,看到这里的孩子想走出大山不容易,外面的老师进来也不容易,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

    责任编辑:韩晓蓉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