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宝贝,把这里画满

杨逸
2018-06-05 13:43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孩子有自己的创造力,孩子有自己的想象力。现在不少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孩子创作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强行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这种不经意间的引导,会破坏孩子天生的创意。亲子学堂特约作者杨逸不定期分享家庭教育中经常被忽略的问题,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

每每经过儿童美术机构,“职业病”总会促使我驻足于橱窗里那些小朋友的作品前。绝大多数作品色彩丰富,画面充实,非常亮眼,其中有些作品已经非常具有装饰设计感。

“宝贝,把这里画满!”“下面太空了,换一个颜色,把它画满!”曾经我以为个别老师喜欢这样丰实的装饰性画面效果,后来发现指导孩子“画满”几乎成了行业惯例。

“为什么要求画满?“ 我曾和几位来自不同机构的儿童绘画老师交流过这个问题。“弥补儿童绘画技法的不足”,“让画面更好看”,“有装饰效果”,“令家长满意”, 这些是我得到的比较一致的回答。无怪乎“画满”成了儿童绘画教学中的一个要求,一个惯例。

“弥补儿童绘画技法的不足”,“让画面更好看”,“有装饰效果”,“令家长满意”,这些是我得到的比较一致的回答。

那么孩子又会作何反应呢?

我曾听过一些孩子坚定的表达:“老师,我不想画满,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老师,不要在我的作品上画。”“老师,我就要这个颜色,不想改!”

我也听过有的孩子无奈地表示,“妈妈,这一块是老师非要帮我画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说我没画完, 我真的画完了。” 孩子的这些话说了归齐就是一句:“我的作品应该让我做主!” 这是多么令人鼓舞,这才是儿童艺术创作的根本。

从内容上来说,孩子的作品都是故事,他们只在意自己的故事讲没讲完,却不会在意画面满不满。所以“画满”这个要求和孩子的创作没有任何关系。

从技法来说,孩子很少能达到“画满“的要求。

所以老师的“点睛”和“代劳”变得顺理成章,成为常态。

色彩间隙处的勾线,关键部位的修饰提亮,令画面效果凸显出来。“让儿童画满,画不满的老师来填满!”在这样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创意不是孩子的,画面不是孩子的,这样的作品当然也不属于孩子。

留意我们身边那些得到普遍认可的儿童画,不再呈现儿童的稚嫩朴拙,而是以专业的大胆撞色凸显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流畅的勾线,使得色块与色块之间完美贴合,几乎没有一丝缝隙。“点睛”和“代劳”比拼的是老师的功力,和孩子的创作没有关系。

“点睛”和“代劳”比拼的是老师的功力,和孩子的创作没有关系。

遗憾的是,能坚持为自己的作品作主的孩子实在是凤毛麟角。普遍的状况是,当孩子发现妈妈总是喜滋滋地把实际上并不属于自己的作品秀到朋友圈后,过不了多久,孩子也不在意这种“根据老师的要求画满,再经过老师点睛代劳的画作”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慢慢地他也就不在意自己到底想画什么,想要表达什么了。

这是多么糟糕的教育。这样的教育隐含着两个更可怕的暗示:其一,真实与否不重要,博得他人的赞誉更重要。其二,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创意不重要,老师的要求,成人的标准更重要。这样的艺术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一剂麻药,对孩子来说不是滋养,而是慢慢渗透的伤害。

真正的艺术教育,要让孩子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要实现这样的表达须要老师、家长给予他们空间,给予他们自由,为他们“留白”。

要让孩子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要实现这样的表达需要老师、家长给予他们空间,给予他们自由,为他们“留白”。

作者简介

杨逸,翼展风迎(菩提树屋)家庭教育发展中心创始人,“PPM绘本亲子教养模式”理论创立者。

    责任编辑:汪华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