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迁馆之后:当我们讨论耶城归属,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晋
2018-05-22 07:37
来源:澎湃新闻

当地时间2018年5月18日,伊朗德黑兰,民众游行抗议美国将驻以色列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以及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暴力行为。 视觉中国 图

当美国代表出席美国驻以色列使馆搬迁,全世界都在关注搬迁大使馆可能会带来的地区冲击。与此同时,愤怒的巴勒斯坦人集结在加沙靠近以色列边境地区,与边境防卫的以色列军警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而耶路撒冷问题,也再次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战争,没有赢家

耶路撒冷,作为一座背负了太多历史和恩怨的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城市。耶路撒冷已经超越了城市边界的概念,涵盖了太多的历史与意识身份。耶路撒冷归属权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东耶路撒冷犹太定居点问题,不仅仅涉及到耶路撒冷城市边界问题,不仅仅涉及到老城归属问题,不仅仅涉及到犹太教西墙与“尊贵禁地”之间在宗教仪式时间和安排上的争执,更涉及到历史责任的划分。

历次中东战争,其实对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是巨大的灾难。屡败屡战的巴勒斯坦人自不必说,他们中的很多人被迫拖家带口,仓促之中逃亡约旦河西岸、约旦、加沙、埃及、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沙特,自己的子女逐渐在当地上学生活,成为了当地社会和政治氛围的一部分。比如如今控制加沙地区的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哈马斯”创始人亚辛,就是在埃及求学,并且加入了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曾经被埃及安全机构逮捕入狱;一些在海湾国家的巴勒斯坦学生,也积极地参与所在国的各类“穆斯林兄弟会”运动,甚至试图通过政治和暴力手段,推翻王室政府,建立议会民主体制。

尽管在这些巴勒斯坦人看来,自己的命运与所在国已经息息相关,但是当重大政治事件发生,阿拉伯世界的巴勒斯坦难民还是难以摆脱迫害与危机。比如海湾战争之后,科威特和一些海湾国家开始驱逐国内的巴勒斯坦人,因为“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长期对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报以同情;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长期被局限在难民营狭小的空间内,盖房、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来自于黎巴嫩政府诸多限制;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之后,原本与叙利亚政府关系密切的哈马斯倒向了卡塔尔和土耳其,同情叙利亚反对派,随后也受到了叙利亚政府的驱逐。

这一切的悲惨,经过岁月层层叠加,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看来,最终都要归咎于以色列的建立。而以色列,何尝不是遭到了这种苦难的洗礼?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不少阿拉伯国家开始驱逐国内的犹太人,将这些阿拉伯犹太人视为以色列安插在阿拉伯世界的“第五纵队”。而这些阿拉伯犹太人几经周折来到以色列,却发现眼前这个崭新的祖国与自己曾经生活的“故土”大相径庭。现代以色列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欧洲犹太移民的产物,他们所崇尚的“世俗”“现代化”“西方”等理念,与这些阿拉伯犹太人保守而闭塞的经历大相径庭。现代希伯来语在逐渐统一以色列犹太人社会身份和舆论氛围的同时,也在吞噬着传统也门希伯来语、伊拉克希伯来语等古老的犹太人方言。而阿拉伯犹太人和中东欧犹太人之间的冲突和分歧,也逐渐加大,时至今日仍然是撕裂以色列社会的一个敏感议题。

责任,谁来承担

涉及到耶路撒冷归属问题,各方是在谈耶路撒冷城市未来的划分、城市的边界线、巴勒斯坦首都的范围和以色列首都的范围,但是更是在谈“耶路撒冷到底是谁的”这样的敏感核心问题。

以色列在不断地深挖耶路撒冷和周边的古迹,试图证明犹太人在3000年前就已经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而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才是“外来者”;而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和伊斯兰世界,则强调宗教身份和自己的历史传统,尤其是伊斯兰教创立以来耶路撒冷的重要宗教地位,将以色列与西方世界相联系,尤其是与英国委任统治和美国“帝国主义”相联系,将以色列描述为“入侵者”。无论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在各说各话,隔空对峙。

因此当特朗普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当美国搬迁驻以色列使馆到耶路撒冷之时,其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所争执的,已不仅仅是耶路撒冷归属本身,更是“谁是入侵者”,谁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而这样争论的背后,也就是在辩驳,谁是历次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的“始作俑者”,谁才应当为今天的巴勒斯坦人、犹太人和伊斯兰世界遭受所有苦难所负责。因此,无论是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问题上让步,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物质上和现实上的土地资源,更是一种历史责任和道义责任,而这对于任何领导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无论美国驻以色列使馆搬或不搬,无论美国未来充当怎么样的调停角色,耶路撒冷议题仍然将是影响巴以问题的核心议题之一。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民族主义身份彼此对立建构,巴以和谈也将继续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复杂难题,耶路撒冷仍然继续被附着敏感而多变的历史责任。

(作者系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博士候选人,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