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在映秀落成:尝试像天气预报般预报地震

张文/人民日报
2018-05-16 10:42

近年来,地震预警概念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视野。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某区域前,向该区域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无疑会极大提高地震防灾能力。然而,地震预报却鲜有人提及。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与地震波进行赛跑。而地震预报则是要预测尚未发生的地震。”四川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其难度在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孕育的复杂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近日宣布在四川、云南建设中国首个地下云图网,该云图网拟在两省建设2000个地下云图监测站,其数据将实时传到预报中心,由预报中心自动处理,生成地下云图,类似于气象预报的卫星云图。目前,首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和传感设备,已在四川汶川县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

王暾认为,只要形成一张可靠的地下云图,让人们能“看见”地下应力和能量的动态演化,就能预报地震。“类似于天气预报那样‘看图说话’,用地下应力、地下能量等与地震的发生地区、地震震级有直接关系的物理量来预报地震,而不是用‘鸡飞狗跳、蛤蟆过街’这类物理关系不明的物理量预报地震,也不是用物理关系太间接的物理量例如地下水位、水温等预报。” 王暾说。

这类地下云图的建设,重点在于形成地壳变动的“神经末梢”。王暾所在的科研团队已开发出一种新型传感器,不需要“打孔”深入地球,就能监测到地下应力、能量,而且能将相关信息从地下8千米到20千米传递到地表,所监测的物理量需要的传递时间为秒级。“这些传感器虽然安装在地表,但是通过物理学方法可以对地下的应力等数据进行精确测量。”王暾说。

按照王暾的设想,将来的川滇地下云图网的主要科学目标是解决浅源(即深度小于20千米的)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科技。“川滇地下云图网的研究对象是震源深度8—20千米的对人类有破坏性的大地震。” 王暾介绍,对人类有破坏性的地震的震源深度几乎都小于20千米,例如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

根据计划,川滇地下云图网将在1—2年建成,再用3年时间左右采集大约10个破坏性地震案例,根据这些案例进行地震预报的内部技术试验,再进行地震预报公开试验,成功后,将通过政府进行地震预报公开服务。

“地震活动性是地震预报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对于无前震的大震,地震活动性方法不适用。”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陈天长表示,地下云图网所采用的传感器能够监测物理意义明确的物理量,既能够监测地震活动性,也能够通过主动源监测无地震发生时的地下应力和能量,弥补地震活动性对于地震预报的不足。

若将来成功实现地震预报,是否便不再需要地震预警?王暾表示,这两套系统是相互补充的,不能只依靠其一。“即使成功,地震预报也只能给出一个时间区间,不可能精确地预测发震时刻,而且预报时只能给出震中的区域,不可能精确到某个精确的坐标。”王暾认为,应该在地震频发的区域同时加强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工作,让两个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原标题为《首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在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 地震,有望看“图”预报》)

    责任编辑:李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