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没有打不进的针,节假日几乎为零,他们救人也治心

澎湃新闻记者 屠俊
2018-05-12 07:57
来源:澎湃新闻

她们把燕尾帽戴在头上,把誓言记在心里,把微笑挂在脸上,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以真诚赢得众多患者与家属的信赖。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她们常常面对琐碎、劳苦、艰辛的工作,为了坚守这样的一份责任,她们用行动诠释着南丁格尔的誓言 ,这就是新时期的提灯女神——护士。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只要她在,就没有打不进的静脉针

曹慧娜是浦南医院神经外科的护士长,20年来始终如一日地奋斗在她最爱的护理岗位上。她每天坚持到病房查房,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进,力争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

有一次,曹慧娜巡视病房,发现原本开朗多话的10床患者张某娣愁眉不展,而且放在旁边的早饭也没有吃。在交谈中得知,原来患者的丈夫在来院看她的途中也不幸遇到交通事故,被撞断了两根肋骨,张林娣心急如焚。她既担心自己丈夫的病情,又担心没人照料他。

曹慧娜听后,她先是安慰了患者本人,她知道患者最担心自己老公没人照顾,于是她提议让张林娣的老公住院到自己科室而且安排患者和其丈夫一间病房,这样既能治病又能相互照顾,一举两得。介于两人都是病人,护士长又为他们请了一名护工,照顾他们的生活。这看似小事,可是体现了曹慧娜时时刻刻关心病人,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打针是护士的一项基本技能,随着理念的转变,中心静脉输液技术越来越重视,她认真把握了这个前沿思想,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外出学习,成为医院第一个拥有市护理协会颁发的PICC(经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适认证,并在医院首次开展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技术,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之后她又组织成立了医院的“静脉输液”小组,力求培养更多的“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小组成员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这项新技术,如今已成功穿刺300余例。

肾内科医生曾为一位晚期尿毒症患者因无法找到能够埋置临时血透管的静脉,而一筹莫展,曹慧娜知晓后,大胆利用超声下PICC穿刺的技术为患者成功埋置了血透临时导管,因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除此之外由她组建的世博医疗联合体“静疗组”,针对社区9家基层医院进行疑难会诊。针对PICC穿刺患者,她又发明了PICC弹力固定套,减少了置管患者的并发症,从而为更多患者带去了福音。

看到她在,就像吃了颗定心丸

张建华护士长在浦南医院的护理岗位上已工作了20余年,她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才能做好护理工作,病人也会理解你、配合你。

她在肿瘤科担任护士长5年间,面对那些受到躯体和心理双重煎熬的晚期癌症病人,在做好科室管理工作的同时,更多的是坚持在每一个工作日的早上,走进病房,倾听病人的“呼声”。哪怕是开心的、诉求的、牢骚的、痛苦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了,病人的痛苦也减轻了。

巡视中,她还会轻轻盖好病人的衣被,嘘寒问暖,握握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背,举动虽然平常,但一言一行透露着关爱和亲切。在巡视病房的同时,她还见缝插针地为病人、家属进行健康指导,止痛药该怎么吃、病人该怎么翻身、拍背、怎样预防跌倒等等。病人都说:有护士长在,就感觉像吃了定心丸。

病房收治了一位乳腺癌晚期皮肤严重溃烂的患者,刚收入病房时,整个病区都能闻到特殊的恶臭,让人“敬而远之”。病人忍受着疼痛、渗血渗液和异味等的多重影响,痛不欲生。见此,张建华护士长很快与医生及医院设备库房联系,为病人加急调配了特殊的抗菌敷料,不畏恶臭,主动承担起为她换药的任务。每天俯着腰,一点一点清洗消毒、保护创面、控制渗液等,每次一换一个多小时,换完药后,腰都直不起来了,但病人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改善和舒缓,三周后,病人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闭上了双眼。儿子在母亲离世后,专程送来了锦旗,感谢护士长让他母亲有尊严地离开。

还有位年轻的晚期胃癌患者,因“皮革胃”无法进食普通的饭菜,家属因要支撑家庭负担而无法为其准备“病号餐”,每次进餐时,他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啃完”一个馒头,张建华护士长看到后,就利用每天早晨上班前的空隙,为他从家带来打磨好的果泥、米糊等......

2016年张建华经过努力获得了国际造口师资格,作为浦南医院这方面的“第一人”,她没把拥有这个资格当成荣耀,而是当做为患者解除痛苦又掌握了一项新的武器。

有一位外院多发颅脑外伤、腹部肝脾破裂复合伤的患者,转入医院NICU后,发现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大量渗液。当求助张建华后,经过她一系列清创、渗液管理、胶布拉合固定等专业处理,患者的腹部伤口很快愈合,从而免除了病患再次进行手术的痛苦。

另有一位结肠癌患者的术后伤口,出现了严重的脂肪液化,腹部张着一个“大嘴巴”,经过她一个多月不间断的悉心换药完全愈合了。

类似这样的伤口处理,已不计其数,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她忙碌穿梭在医院的各个科室,鉴别处理、指导换药。

他在岗,只为让每一个生命更好地延续

倪彬是一名毕业于赣南医学院护理学的男性本科生,他是一名血透室专科护士。在血透室工作中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因为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只能靠“机器”维持。长期的病痛折磨使透析病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变得情绪激动、脾气暴躁,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于是在工作中,他耐心为患者讲解透析中常见的饮食、内瘘维护保养、透析相关注意事项。指导大家管理饮食,为病人答疑解惑,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48岁的赵女士去年不幸被查出急性肾衰竭,来到血透室进行血透治疗。倪彬则是为她进行首次透析的护士,通过交流,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赵女士的绝望与悲观,甚至已经有了轻生的念头,于是,倪彬耐心地开解她:“您现在的这些不适症状都是由于体内的毒素和废物不能自行排除而引起的,只要您现在开始规律透析了,毒素逐渐清除您就会好起来,您现在该做的就是好好配合治疗,让我们来帮您一起对抗疾病。”

接着,倪彬又耐心地向赵女士讲解了血透的注意事项、饮食护理、内瘘的保养。经过几次规律的透析,在倪彬几次细心的心理疏导下,赵女士紧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是你给了我重生的希望,感谢你们的照顾和鼓励,我会好好地活下去”。

由于科室的特殊性,血液净化中心的医务人员每天清晨六点半到科室做好准备,午饭也是匆匆解决。每位病人平均一周透析3次,病人不会因为节假日停止透析,所以这里的医护人员既没有双休日,也没节假日。

记得有一天,本该在家休息的他接到护士长的一个电话说:“急诊收治了一位药物中毒的患者需要紧急血透治疗”。他挂断电话后并迅速地赶到医院了解病人情况。在医生下达血透治疗方案后,他便熟练地准备好用物品将机器准备好并推至病人床旁进行CRRT治疗。对药物中毒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他不能怠懈。最终病人经过CRRT治疗和急诊医护人员的抢救逐渐苏醒直至康复出院。在病人出院时他也同科主任、护士长一起看望了患者并送上祝福,或许这就是他在的价值。

有她在,什么样的矛盾都能化解

每年国定假日休息几乎为零!双休日休息几乎为零!曾连续加班十四天!这就是年轻护士范丽群用一连串数字诠释了她在急诊科工作的特点。

急诊又是危重患者救治的第一站,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除此,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豁达的心态。

深夜“120”送来了一位剧烈腹痛的年轻姑娘,范丽群在接诊时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全身冷汗,血压也低于正常范围,询问病史时姑娘却吱吱唔唔不愿多说。她立即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室,再让陪同来的父母前去挂号。可家属一看病例本上“急诊妇产科”几个字,立即火冒三丈“我们小姑娘肚子疼,你让我们看妇产科,你到底懂不懂啊?”顺手将病历本劈头盖脸向她扔去。

范丽群没有争辩一句,根据以往的经验,火头上的家属是什么都听不进去的。于是她飞快地为患者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路,联系专科医生,后穹隆穿刺出不凝血液,住院诊断“宫外孕破裂大出血”……如果时间延误患者就会有生命的危险。家属事后向她表示了歉意与感谢。

“其实在工作中不被理解在急诊室经常发生,尤其是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可我们只要认真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和良心就行了。”她笑着说道。

护理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需要重复相同的内容:通过一次次晨间护理,了解患者的睡眠,早餐进食情况;通过帮助患者翻身,了解其皮肤状况,有没有褥疮发生;通过一次次为患者留取大小便,观察其排泄物的情况,打针,发药,铺床,输液,她在平凡与重复中呵护着生命。

一次她在巡视病房时发现一位神志不清的患者,因为肺部感染痰液特别多,可又无法自行咳出。她立即协助其翻身、叩击背部,然后动作娴熟地为其吸痰。可患者烦躁不配合,不经意间痰液溅到了她身上,家属连声说“对不起”,可她连眉头也没有皱一下,继续为患者做吸痰护理,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和尊重。

还有一次一位心衰的患者医嘱要求其绝对卧床,可患者不习惯在床上解小便,脸憋得通红却怎么也解不出。范丽群一边安慰她一边让她听手机里录着的流水的声音。同时用毛巾热敷她的腹部并轻轻地按摩。患者紧紧抓住她的双臂终于解出了小便,免除了导尿的痛苦。

在急诊的大家庭中她又是护士姐妹的“知心姐姐”,姑娘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烦心事总爱向她倾诉。她们来自全国各地,到了春节大家都想回家吃一顿团圆饭,可岗位不能缺人,且越是节假日急诊的工作越是忙碌。她主动向护士长提出加班,去年春节连续上班十三天,今年春节连续上班十四天,没有时间走亲访友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抢救完成往往已是一身的汗水。匆匆扒了两口放凉了的饭菜,“120”又送来了需要急救的病人。监护仪器此起彼伏的“滴滴滴”报警声,听来令人倍感压抑,她却说:“习惯了就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迎来送往了多少病人已经记不清了,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工作一点一滴弘扬南丁格尔精神。

    责任编辑:陈玉坤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