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沃森:断头台背后是什么思想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8-05-10 11:34
来源:澎湃新闻

英国思想史家彼得·沃森(Peter Watson)这几天在中国巡讲,他的代表作《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中文版也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彼得·沃森是英国思想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社会》杂志副主编,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德国天才》等。5月6日下午,彼得·沃森在北京举办了名为“从火到弗洛伊德:人类为何能像今天这样思考”的论坛。

“人们可能期望一部思想史应该展现一个流畅的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从早期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的原始思维,经过几大宗教的酝酿,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史无前例的艺术繁荣、现代科学的诞生、工业革命、摧枯拉朽的进化论和我们非常熟悉并赖以生存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标志的神奇技术。但实际上,多数时候,确有一个总体的发展和稳定的进步,但绝不是所有的阶段都如此。这也许是我们从思想史中能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思想生活(它可能是我们最重要、最令人满意、最有特点的一个存在维度)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毁灭或丢弃。”《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作者彼得·沃森在序言中写道。

在《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一书中,作者以百万言的体量涵盖了人类整部思想史。书中以实验和灵魂两条线索回望人类智力发展的历程。实验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灵魂则聚焦人文学科所掌管的领域,是人类亘古以来不断认识自身的尝试。

此外本书也对东方思想,尤其对中国思想在历史关键时期所起的作用有所关照,比如古代发明、理学和“毛笔文化”,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性质和地位,都在书中有所涉及。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中东在现代落后于欧洲也是历史事实,作者对于欧洲在中世纪落后的情况下实现赶超的具体原因也做了详细分析,综合了许多前人的见解,提出了“欧洲”的观念。另外,该书也将直立行走、取火等思想产生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纳入其中,分析了远古智人何以由一种毫不起眼的灵长类动物扩散至整个地球。

该书主要分为“从露西到吉尔伽美什:想象的演化”“从以赛亚到朱熹:灵魂的传奇”“历史的伟大转折:欧洲的加速发展”“从阿奎那到杰斐逊:攻击权威、世俗思想和现代个人主义的诞生”“从维柯到弗洛伊德:平行的真理,现代的不协调”五个部分。

除了抽象的思想,也要关注具象的物

在5月6日的论坛上,彼得·沃森谈到,《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思想史》取得成功之后的后续作品,它将火当作一种思想,从火开始,到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名声鹊起结束。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中由许多具象的物谈开,比如取火、比如中国文人的毛笔。彼得·沃森说:“思想是从人们脑袋里出来的东西,一开始只是一个想法。很多历史学家都把目光集中在抽象的思想上,我却不只看思想,还关照了许多物体。比如法国大革命中的断头台。很多人觉得,断头台是一种很可怕的死刑,为什么会是一种思想呢?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有一百多种执行死刑的方法,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革命党决定发明一种人人平等的死法,这可能听起来会有一点讽刺,它源于平等的观念,却最后变成了可怕的死刑。”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写作首先会包括读者立即就会想到的各种抽象思想,比如说浪漫主义、文艺复兴。其次就是在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其实是思想的产物,因它们也反过来促进了新思想的出现而值得被关注和叙述。“所以除了囊括抽象思想外,还写了很多客观实在的发明,因为两者之间重合的区域实际上是很大的。”

灵魂、欧洲和实验

彼得·沃森提及,在为这本书做研究的时候,他发现许多史学前辈会将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或者选出他们眼中最重要的三大思想,“这也使得我萌生出想法,要在我的这本书中选出历史上的三大思想,而我的选择分别是灵魂、欧洲和实验。”

“很明显,欧洲是人类思想史的关键转折点,它的崛起始于中世纪的鼎盛时期。在欧洲之前,我选取的思想是灵魂,灵魂代表着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它使得我们认为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自我。灵魂的观念不仅存在于最早期的宗教中,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黑暗的中世纪,一直都延续了下来。而且最重要的是,当世俗化的时代逐渐来临,神的观念开始摇摇欲坠,然而灵魂的观念却没有经历这样的危机。在浪漫主义时代,人们仍旧非常注重寻找更好的自我,而且它还延续到现代,变成潜意识的形式。”彼得·沃森说。

他提出的第三个思想是实验,在中国汉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实验的传统和实验的观察,但是实验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而是在欧洲开花结果,实验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使得人类不盲从于权威,而是通过实验来发现真相。而实验又催生了科学革命,也因此造就了我们的现代世界,“我们如今生活的现代世界实际上只诞生了几百年,还是一个相对晚近的产物。而我想表达的是,在我们的历史上有过一个宗教的时期和一个科学的时期,夹在这两个时期中间的就是欧洲。”彼得·沃森说。

“欧洲”是他在《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着重阐释的概念,他说:“欧洲是在中世纪超越了东方的国家,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东方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与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征服有关,同时也与黑死病的蔓延有关,而黑死病对于东方国家的影响甚至比对欧洲的影响更大。此外,东方的落后还与托马斯·阿奎那发明的世俗社会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托马斯·阿奎那给欧洲的神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人们的思想脱离了宗教和神学权威的控制,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促成了科学在12-13世纪的进步,并在随后带来了文艺复兴,所以欧洲在思想史上确实代表着一种世俗观念,体现了人性如何可以脱离神学权威的控制。这个时期也是大学诞生的时期,开启了欧洲大学的热潮,而大学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思想和政治的关系并不大

彼得·沃森举例说,18世纪,英国法官威廉·琼斯受聘于东印度公司到孟加拉工作,在当地成立了亚洲协会,翻译了很多印度经典,在此之前,印度经典是不为世界所知的。威廉·琼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能说13种语言,其中就包括梵语和希腊语。在那段时期,他发现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有着很多美妙的相似之处,而且他认为,比起希腊语和拉丁语,梵语是一种更微妙、更聪明的语言。他这个观点当时让人们非常震惊,因为这一观点暗示,印度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发达,更智慧、更具有诗性美,在西方崛起之后,这是西方人第一次意识到,也许东方并没有那么落后,而这一发现也开启了东方文艺复兴的时代。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学者开始研究印度的文化成就。这一发现重塑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而这个发现完全出自一个天才的个人对两种语言的相似性的天才发现。

彼得·沃森认为,由此及诸多有关的案例可以证明,思想对于历史有影响或者是改变,而且它跟政治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美国历史学家阿瑟·洛夫乔伊教授认为历史是不断摇摆的,有时候会前进,有时候会后退,但在我看来,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政治领域。政府有时候会偏右,有时候会偏左。我觉得无论在美国、中国、英国,最重要的机构都是政府。但是在政府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机构便是大学。大学是人类寻求知识的场所,而对知识的寻求并不会左右摇摆,只会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出去。德国人发明的Ph.D(哲学博士)观念大概是教育领域最为天才的发明,有了博士学位之后,我们得以用从未有过的细致程度了解我们的世界。”彼得·沃森说。

“另外,我一直在思考,在思想史的研究中还有个问题有待解决,那就是政治的历史和思想的历史两者的关联在哪里?我们知道文艺复兴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复兴,同时也是个人主义的兴起。政治的历史和思想的历史是有所重合的,如果有人能够给这个领域做一些梳理那就太好了。比如,欧洲的专制主义和古典主义艺术的兴起之间是否有关联,等等。”

【活动链接】

南京站

拒绝简化的思想史应该是什么样子?

【时间】5月10日(周四)19:00—21:00

【地点】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广州路173号五台山体育馆地下一层)

【对谈嘉宾】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微博网名“洛之秋”。著有《以读攻读》,译有《性本恶》《我们的小镇》《福楼拜的鹦鹉》等。

【主办】先锋书店 译林出版社

【语言】中英双语,现场有翻译

【参与方式】活动需报名,识别如下二维码即可报名

上海站

思想史的魅力:改变世界的无形之手

【时间】5月11日(周五)15:00—17:00

【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西主楼2401

【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译林出版社

【主持】汪行福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教授

【语言】英文演讲,现场无翻译

【参与方式】无需报名,自由前往

从火到弗洛伊德:彼得·沃森笔下的思想史

【时间】5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505号)

【对谈嘉宾】张明扬 | 专栏作家,曾供职于专业书评媒体。著有《此史有关风与月》《天命与剑》等。

【主办】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

【承办】思南公馆 译林出版社

【语言】中英双语,现场有翻译

【参与方式】无需报名,自由前往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