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少数民族参观者:穿民族服装彰显大团结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栾晓娜
2018-05-08 20:01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5月8日上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外排起了长队,队伍一直绵延到马当路。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栾晓娜 图

2018年5月8日,星期二,阴转多云。

雨后的上海,空气清新,太阳时而躲进云中,又不时悄悄露出脸来,将阳光洒向大地。上午11时左右,位于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早已排起了长队,队伍一直绵延到路口,折到了马当路上。

“一般来说,每个周二的参观者都很多。”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周一闭馆,因此很多参观团队都将时间安排到了周二,相对比较集中。由于馆内空间有限,人多时馆方会采取限流措施,参观者需分批入馆。

5月8日上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来自上海普陀区万里街道的少数民族居民在孔繁森生平事迹图片展前合影。  受访者供图

展厅内,数位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老年参观者,在人群中显得十分特别,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是不同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他们都来自普陀区万里街道少数民族联分会,此次来一大会址,是由万里街道组织的。

“街道这次一共组织了66位居民来参观,其中我们少数民族有14位,包括回族、白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等。”65岁的钟惠是这个少数民族联分会的会长,她告诉记者,此次组织参观一大会址,就是希望大家能在党的诞生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什么要穿着民族服饰来一大会址参观?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民族特色服饰,展示我们少数民族的风韵,体现各民族的风采,更能彰显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钟惠说,参观时看到一楼党旗前,不断有参观者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她的心情都会特别激动,想起自己18岁在部队入党时的情景,恍如昨日。

63岁的哈爱娟是回族人,她穿着颜色鲜艳的回族服饰,表情充满自豪。“我不是党员,这也是我第一次来一大会址,但参观完后,自豪感油然而生。”哈爱娟说,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楼展厅内,通过群雕和多媒体的形式,重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时的情形,内心很震撼。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能来这里参观,对我们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钟惠说,希望纪念馆今后能进一步扩建,展示内容也能更充实一些。

事实上,钟惠的希望,已纳入上海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相关行动计划之中。这几日,“上海黄浦”官方微信号持续发布《为建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献计献策》的文章,就如何建设该纪念馆,向广大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

这篇文章称,为弘扬建党精神,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经有关部门研究,拟选址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新天地区域太平桥绿地内,建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建筑规模约为7500平方米,分地上地下部分。新建设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建筑主体。

    责任编辑: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