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镜头无尘|陈庆港的自选照片:走不出的北川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李知觅
2018-05-12 14:5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编者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众多媒体记者前往灾区进行报道。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澎湃新闻特别策划《汶川十年·镜头无尘》系列报道,与当时深入灾区的九位摄影记者对话,发掘影像背后的感人故事。陈庆港把在地震现场拍摄的一张照片命名为《走出北川》。他说:“这个‘出’字包含了我在四川目睹的所有苦难和救赎。”

【澎湃对话】

澎湃新闻:什么时候抵达灾区开始采访,什么时候结束的?

陈庆港:“5·12”地震发生后两小时我就去了杭州的萧山机场,想方设法赶往四川。5月14日凌晨我抵达绵阳开始采访,5月22日结束采访离开北川。

澎湃新闻:10年了,关于那场地震,闪回你眼前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

陈庆港: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废墟。5月14日我进入北川县城,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废墟,脚底下都是哭喊声和求救声。提起那场地震,我一闭上眼就是这样的场景。

澎湃新闻:在地震现场采访的经历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陈庆港:印象最深刻的事有两件。一是在北川县城与废墟底下那个女孩对话。这是我到现在心里还过不去的一个坎,我一直不能原谅自己没能像承诺的那样等她被救出。

另外一件是在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寻人墙前,我看到四处都是拿着寻人启事的父母。他们悲痛至极,心急如焚地拉着路人询问。每一张寻人启事都包含了对家人的牵挂。我上前将墙上的寻人启事都看了一遍,拍下了每一张。我感受到了一些在灾难现场被放大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相依为命、相互扶持、强烈的情感需求和生命间的互相温暖。

澎湃新闻:报道汶川地震的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庆港: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这么惨烈的场景。白天四处奔波采访,晚上发完稿安静下来,我会莫名其妙地坐在电脑前哭,脑子里一片空白。很难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不是悲痛,不是伤心,也不是怜悯。人的视觉感受真的很强烈,会在一瞬间接受大量的信息,然后影响一个人的内心。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害怕看见废墟,不敢长时间待在建筑里,坐在房间里会下意识地选择坐在离门近的位置。

我记得回到杭州的第一个晚上,我半夜突然被噩梦惊醒,浑身发抖,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在现场看到的东西太刺激人,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平复。同时这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让自己能看清很多东西。生命很珍贵,生命也很脆弱。生命中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所以我会更加珍惜每一天。五年后我才重新回到四川,刚走进北川老县城就控制不住地流下眼泪。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2008年在地震现场的那些场景。

澎湃新闻:在灾难报道中,什么是“好”照片?

陈庆港:在灾难报道中的“好”照片,首先是真实的,能给大众传递新闻事件的真实内容,使更多的人尽快得到帮助。在“5·12”地震救援其间,新闻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救援力量,哪里的灾情得到及时的报道,哪里就能快速的获得援助。所以当时还有不少受灾情况不能及时传递出去的乡镇,想方设法派人去找记者。

这一路走来我几乎没有做任何选择,我记录下我看到的一切。这是一场极其巨大的灾难,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将它完全记录,所以只能尽可能多的去记录。记录灾难,可以帮助人更多了解灾难,当它再次来临时,会有更多应对它的办法。

同时,我认为一张“好”照片是注入了拍摄者情感、观点和态度的。尤其是在灾难现场,它能帮助人们战胜绝望、恐惧,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同时它并不虚假,也不回避人在灾难中的苦痛。正如《走出北川》那张照片中,那个男人的眼神深深吸引了我。在当时,几乎每个人的目光中都充满了不安与慌张,而他的眼神是那么平静与坚定,像看穿了一切。那一刻他似乎已经脱离了自己所处的苦痛境地,见到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当他目光和我相遇时,他静穆的神情甚至安慰了我。

澎湃新闻:当年的采访中有什么觉得遗憾的?

陈庆港:每一个摄影记者,在每一个新闻现场,心里可能永远都存在一个没来得及拍的瞬间。所以,新闻摄影本身就是个遗憾。

澎湃新闻:重返灾区后做了什么样的报道?

陈庆港:地震发生后第九年我回到北川老县城遗址,以航拍的形式记录下废墟内部的样貌,包括许多曾经的生活细节。今年是“5.12”地震十周年,我又回到北川,在那里拍摄一部关于重组家庭的纪录片。

【影像故事】

2018年5月18日,在绵阳体育馆门口寻人墙前,十几张黑白打印的寻人启事吸引了陈庆港的注意。这些幸存的孩子来自北川的一所小学,他们的家人都在地震后失去了消息。在一张水彩笔画启示里,稚嫩的笔触描绘出曾经的美好生活。画中的父亲站在阳台上望着楼下花园里玩耍的女儿,女儿说:“我要找爸爸,是我最大的心愿!” 陈庆港读完了这面墙上所有的寻人启事,他举起相机对着每一张都按下快门。“这些留在照片里的笑容和美好生活,让我感受到这里曾经的温暖。”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2008年5月18日张贴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外的寻人启事。陈庆港 图

在四天前,5月14日正午,经过连夜的辗转跋涉,陈庆港到了北川县城的入口。山体滑落下的巨石拦住了通往城区的必经之路,陈庆港爬上石堆为救援队让路,一小队解放军战士抬着一位受伤的灾民在石缝中艰难穿行,虽然担架上的男人面色苍白,但陈庆港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生命的希望。

下午,陈庆港终于走进了北川。县城里回响着低沉的哽咽声,呼喊着亲人名字的灾民们在身边跑过。陈庆港踩着瓦砾穿行在废墟里寻找拍摄角度,恍惚间他听到脚下的缝隙里传出微弱的声音。一个年轻的女声不断在喊口渴,陈庆港赶忙从救援战士处要来一根细长的吸管,一头插在自己的水瓶,一头顺着声音的方向伸进那条缝隙。几十秒后,他看见水壶里的水在一点点变少。“我还要在下面待多长时间?”女孩的声音在颤抖。陈庆港大声告诉她坚持住。

2008年5月14日,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县城,陈庆港尝试向被压在废墟下的灾民输水。陈庆港 图

突然,陈庆港听到头顶的废墟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起身发现所有人都在向县城外的高处奔跑。一位救援战士喊着“堰塞湖要垮塌了”,冲过来拉起他就跑。没跑出几步,陈庆港想起废墟下的女孩,又返身跑回,把水瓶和吸管重新固定好。十年后回想起这一幕,陈庆港陷入深深的自责:“我刚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却转身自己去逃命。”

5月16日,陈庆港决定跟随抢险队一起前往茶坪乡,地震发生后那里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在落石不断的山路间,陈庆港目睹了一场至今难忘的葬礼。一位刚逃出茶坪乡的灾民告诉他:“再走几公里就出山了,结果发生了余震,孩子爸爸就在这里被山上滚下的石头砸中。”陈庆港站在远处不敢靠前,弯下腰朝这一家人鞠了个躬。走出几十米外他才发现自己握着相机的手止不住地在颤抖。

2008年5月16日,四川省安县茶坪乡,男孩与母亲在路边为遭遇落石去世的父亲举行葬礼。陈庆港 图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当结束采访坐下来发稿时,陈庆港总是对着照片不自觉地流下眼泪。与废墟下那个女孩的对话不断在耳边萦绕,他决定再回北川县城。

5月17日,陈庆港回到之前女孩被埋的废墟时发现那里已面目全非,多了很多搬动的痕迹,那条输水的缝隙也已难以辨认。陈庆港不甘心地对着废墟喊了几声却没有任何回应,“或许她已经被救出来了吧”。离开前,一个男人叫住背着相机的陈庆港。他指着一片废墟,说想和妻孩拍一张最后的合影。“我每天都来这儿找她们,已经第六天了,估计是没啥希望了吧”,说完男人长叹一口气,苦笑着示意陈庆港给他拍照。

2008年5月17日,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县城,一位灾民在埋有家人的废墟前。陈庆港 图

从四川回来的第一个晚上,陈庆港在睡梦中猛地惊醒,莫名地嚎啕大哭。几个月后,他又从硬盘里翻出那张进入北川前拍下的照片,将之命名为《走出北川》。“这个‘出’字在我心中绝不仅仅是个动词。它包含了我在四川目睹过的所有苦难和救赎。”
2008年5月14日,解放军战士抬着受伤的灾民离开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县城。陈庆港 图

【摄影师档案】

陈庆港,男,生于1966年,澎湃新闻首席记者,曾任《杭州日报》首席记者。“5.12”汶川地震采访作品《走出北川》获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

    责任编辑:陈曦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