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好好上课就行”,是大学最好的招聘广告

2018-04-27 18:08
来源:澎湃新闻

远在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地区的内陆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因为一篇史上“最实诚招聘”成了网红:“学校很一般很一般……不是双一流……人才引进政策待遇一般……”“搜肠刮肚再说一个,兴义市是世界级春城之一”“牛肉便宜35元一斤现宰现杀不注水”。

澎湃新闻对此事做了跟进报道,这份“最实诚招聘”的背后,是欠发达地区高校欲引才,成本却水涨船高的无奈建设。如今,一些发达地区大学,招聘条件动辄是学科建设经费600万、购房补贴300万元,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这种典型的地方院校,在区位因素及待遇方面均难以胜出。此外,一些发达地区(或者省区中心)大学还垄断了“帽子发放权”:除了长江学者之外,各地八桂学者、泰山学者,种种头衔频出,有人戏称为“学术界的武林大会”。

从之前985、211大学,到如今的“双一流”大学,在这些“名门大派”占据大学的头部资源的情况下,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这样大学要招人、要学科建设,的确压力山大。宏观上的解决之道,当然是政府加大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改变冷热不均的局面,避免马太效应。

但是,反过来说,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也当错位竞争,不能挤在“拼钱”的独木桥上。回头看,“最实诚招聘”最打动人的地方,并不是对学校现实的“竹筒倒豆子”,而是以小城、小校的宽松人情味吸引人才:“工作压力不大,没有科研要求,申不申请项目发不发文章全凭您心意,学校不强制;您只想好好上课那就上课,当个好老师也行”。

“好好上课就行,不折腾你做项目”,这难道不是对教师最有诱惑力的承诺吗?这种不折腾人的承诺,不仅打动不少北京的语言学博士,甚至一些法学博士、哲学博士也暗送秋波。

大学建设不能忘记初心,不能陷于评比、验收、立项的仪式中;相反,很多人以学术为志业,就是想安安静静静下心来做学问。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能不能跳出大学竞争的功利化程式,把教师从学科评比的流水线上解放出来,提供一个宽松研究环境?如果这样,再加上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也能做出自己特殊的学术成就。

地方高校与其比拼自己并不擅长的大头衔、高补贴,不如在不折腾老师方面下功夫,在宜人的环境上下功夫。中国大学建设,需要有“双一流”的名门高手,也需要涵养一群“扫地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