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康③|大小金川:曾有红军扶持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马特
2018-04-30 11:17
来源:澎湃新闻

从马尔康到金川,只能靠一大早的大巴车前往。在中国西南山区,汽车常常要在连绵的山中反复爬坡环绕,地图上看起来很近的地方却要走很久。山间的路都是狭窄的两车道,夏天要小心泥石流滑坡,冬天要当心降雪路滑,一路上看到不少山下的车辆残骸。

我发现,晕车的大多是藏族女性。一个当地朋友解释说,因为山区的藏族女性很少出远门,又不像男性习惯骑马颠簸,更不会服用晕车药。

在原先的西康地区,大小金川可以说是最具有革命回忆的地方。红军经过这里时,与当地人关系颇为密切,也留下了革命的思想。今天红色旅游成为这里重要的文化产业。

金川清真寺

金川是一座山中小城。地势较高的山上是老街区(那片街区就叫做老街),靠近大渡河边的山下则是新街区。商业街和居民区主要在新街区,重要的历史遗迹都在老街一带。在这些历史遗迹中,我首先去的是一座清真寺。

四川本地穆斯林介绍,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四川的东部地区,在四川西部地区则集中于北面靠近青海的松潘,那里曾是穆斯林马帮的重要城市。还有南面的西昌,那里的穆斯林来自明朝初年的平叛战争。在川西中间地带,穆斯林分布不多,主要散居在汉族居住的地区。

在金川,我住在县政府旁边的商业街区附近。南面街上有一家清真牛肉面馆,是四川本地回族开的,除了面条还卖抄手,这是西北回族的面馆里不会有的食物。在店主指示下,我一路找到了金川清真寺。金川清真寺在一处山岗上,俯瞰着下方的河流和道路,周围建筑墙高而巷子路窄,易守难攻。这座清真寺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最初来到此地的穆斯林都是来镇压大小金川藏族土司叛乱的陕西籍回族军人,战争结束后,留守定居下来,就修建了清真寺。

金川清真寺。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由作者拍摄。

我到清真寺的时候,阿訇不在,阿訇的妻子接待了我,让我自己随意参观。这座清真寺并不是最初的老建筑,经历过多次修复,如今不仅有宗教用途,也是爱国主义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

红色古寺的牌匾

走进清真寺院里,右侧房子一楼是革命教育展示馆,左侧房子是清真寺的大殿。大殿门口挂着一块大牌匾“红色古寺”,墙面上挂着“四川省绥靖县回民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遗址”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绥靖回民独立连连部遗址”两块牌子。清真寺大殿一楼是革命陈列馆,礼拜殿在二楼。

遗址标牌

金川清真寺是红军长征在金川的重要遗迹。1935年红军经过时,在这里建立了绥靖回民苏维埃政府(绥靖是金川当时的名字),苏维埃主席和副主席正是这座金川清真寺的两位阿訇肖福祯和周学民。他们加入了红军,在清真寺集会上宣传共产主义革命思想。因此,革命胜利后,金川清真寺受到了格外关注,政府出资进行了修葺,也有高层官员前来参观。

金川清真寺内的革命教育展示馆,虽然简陋,展品却很丰富。地上有四根雕工精美的木柱,柱头刻花,下方是花瓣座。这是多次翻修之后,清真寺大门房架唯一保存下来的装饰吊托。此外,陈列馆中还有若干块年代不远的匾额,墙壁上贴着清真寺内历任宗教人士的照片和履历,其中有一位虎竣丞阿訇,在1960年代将“毛泽东选集”翻译成阿拉伯文。

据阿訇的妻子介绍,如今金川地区大概有三千多回族穆斯林,也有少数汉族和藏族皈依伊斯兰教。但金川清真寺所在的老街周围主要居住汉族,回族大多散居在各地,周五主麻集会来的人并不多。阿訇因为要负责周围各个乡镇村的宗教事务,也常常不在清真寺内。

有意思的是,这座县城里,曾有红军扶持的两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行,一个是以金川清真寺为中心的绥靖回民苏维埃,另一处是不远处的“格勒得沙共和国”。

“格勒得沙”是嘉绒藏语中“藏族人民”的意思。1935年红四军来到金川时,成立了这个藏族苏维埃政权,隶属于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这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人民革命政权,也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

离开清真寺往山上走,道路变得开阔。这片街区曾经是格勒得沙共和国的政府机关旧址,可以看到当时的国家药店、国家商店、中共大金省委、西北联邦政府旧址和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旧址等遗址。

西北联邦政府

红军扶持下的这两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只存续了一年多,随着红军北上就解散了。从金川的历史,可以看出当时西康面临的复杂局势。红军过境时,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回番夷(番指藏族,夷指彝族)各族的告示。小说《尘埃落定》也提及,对“红色汉人”与“白色汉人”之争,藏地土司们也有着各自的权衡与盘算。

小金的铁索桥

离开金川行进到小金,这是一座繁荣的山城,繁华程度甚至远胜州府马尔康。在小金,我要去寻找一个老照片里的地方。

1939年,孙明经(编注:孙明经是一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1939年,孙明经加入中英庚款川康科学考察团,进行地理人文考察,拍摄了8部影片。)跟随西康科学考察团来到小金时,拍摄了一张照片,是当地的一座铁索桥——三关桥(金川、小金、丹巴三地交汇处)。三关桥的一个特征是,两边的桥头堡是不同的建筑样式,桥北边是西方哥特式石头牌楼,桥南边是东方汉式木质亭台。这座桥代表了跨文化的西学东渐,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改造理想。

孙明经拍摄的三关桥

三关桥在离小金县城略偏一点的地方。三关桥修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是当时的小金天主堂捐款修建的,桥体由11根铁索组成,上面铺设木板。两边的桥头堡上,汉式一边刻着“鱼钥闲关”,西式一边刻着“灵芝锁江”,两边石刻互相对着,西式桥头堡侧面另有石刻“关键”二字。

这座三关桥保存非常完好,与老照片上几乎一样,而且还在使用。

不过,小金当地目前最有名的桥不是这里,而是县城东北面的猛固桥和马鞍桥。后者因红军强渡而成为红色景点。猛固桥和马鞍桥已不再使用,桥面上只有铁索,上面缠绕着经幡,桥头挂着“禁止上桥”的告示牌。

猛固桥和马鞍桥的桥头堡比较简陋,石头有一定破损,大体形态依然保持原貌。其中马鞍桥桥头在一处高地上,旁边有一座佛教白塔,保存相对更好,对面桥头堡刻着“伏龙”二字。猛固桥就在大路边,北岸拱门洞上刻着“猛固”二字,对面门洞刻着“长平”二字,桥旁边还有纪念猛固桥战斗的石碑。

现在的猛固桥

小金的清真寺和天主堂

从马鞍桥和猛固桥返回小金县城,路上经过一个叫营盘街的地方,听名字似乎和军队有关。这里就是小金的穆斯林聚居区。和金川一样,小金的穆斯林祖先也是陕西籍回族军人,战后被赐予土地定居于此。营盘街上有一座老旧的清真寺,是传统中式建筑。在1933年和1989年两次强烈地震之后,清真寺受到严重的损坏,显得很破旧,经历过多次重修,部分建筑目前还在继续修复中。

小金清真寺

小金清真寺的阿訇是西昌人。他介绍说,这座清真寺是嘉庆年间修建的,之前有一座小寺是乾隆年间修建,拆除后建了现在这座寺。但很多历史文物在“文革”中毁坏,目前保存完好的是两块清朝光绪皇帝年间的重建碑,此外在回族墓园中还有一些石刻。营盘街附近居住的回族穆斯林超过小金全县的60%,也有少数汉族和藏族因通婚而入教。

这座小金清真寺是目前小金县唯一的清真寺。建筑两重天井布局,大门有三开间。原本门口有大小石狮子各一对儿,“文革”时被毁坏。现存建筑为悬山屋顶,穿斗式结构,屋顶绘有花色的卷棚,覆盖瓦当。进入大门后,二门正中是“清真寺”三个字的匾额。原本有过厅通向大殿,门口还有石鹿,后来均消失了。

清真寺大殿正中,有若干块匾额,为清代各地回族军官赠送,匾额上还写着他们的官职。这也说明,小金清真寺从建立之初,就在回族军官群体中有很特别的地位。“真空妙有”是清代建威将军周文喜与儿子周天受等五人所挂,“功参造化”是四川提督军门马维骐所挂,“维持戡定”是湖北提督江长贵所挂,“圣德洋溢”是汉中镇总兵陈天柱所挂。而最早的一块匾额可以追溯到乾隆五十一年,上面写着“独一无二”。

比起仍在使用的清真寺,小金天主堂已成为旧址。这里是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师的遗址,也就是小金会议的地点。教堂虽保存完好,建筑上的十字架依然存在,也有修葺痕迹,但已经不再使用,被锁在小金县党委院内。小金天主堂后面是一小块广场,当地人在这里聊天带孩子玩,从这里能看到河滩上正在修建的巨大桥基建筑。在更远处的山坡上,是一面红旗样式的纪念牌,纪念红军在这里会师。

小金天主堂

在大小金川,我并没有找到更多西康遗迹,红军长征的遗迹却有不少。不同民族的不同政治派别参与其中,让意识形态超越了民族界限。在近现代国家的变革中,没有一个民族和地区能成为平静的孤岛。

离开小金,经过丹巴向南,从阿坝州进入甘孜州,就到了原西康省曾经的省会康定,也是整个川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