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手记 | 孩子为什么喜欢上网而不是去博物馆

朱迪
2018-04-26 17:52

【编者按】

1967年,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日记在他去世后被公开出版,因其中言论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当地人的态度反差巨大,而引发一场关于人类学家职业伦理和研究科学性的持久争论。

相比人类学家坐在书斋中完成的民族志文本,他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随手记下的笔记也许能够更真实地留存“此时此刻”的经历和感受,进而引发学术性的思考。对于公众而言,阅读这些异乡故事和记忆片段也将是一场新奇而刺激的文字旅行。

由此,澎湃新闻请讲栏目开设“田野调查手记”专栏,主要刊发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田野调查手记。我们期待通过讲述田野故事,使读者在收获新知的同时拓展日常生活经验的边界。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papertydc@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田野地点。

近日,我们去广州和重庆调研,关于新媒体和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方面的课题,调研感受颇深。

调研中,我们遇到了喜欢刷题的学霸小女生、对于钻研奥数上课外班满满自豪感的小男生,也遇到了每天练习大提琴两个半小时周末练习八小时的小学生,还有不睡觉玩游戏被老师批评教育但是被BAT巨头高薪聘用从而成为老师学生口中传奇的中专生。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选择很多,成长的模式也更加多元化,学习好当学霸并不是成长的独木桥,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父母的期望或者说父母的全部期望。

一方面孩子的兴趣看起来很丰富,另一方面家长又觉得除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现在很难有什么东西引起孩子的兴趣。即便如此,大城市的父母依然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艺,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

重点学校的孩子家长普遍都是中产阶层,其中很多是专业人士。一位妈妈是美育专业人士,认为应该对孩子加强审美教育。她和先生倾向带孩子看奥斯卡获奖影片和纪录片,孩子看过一段时间奥斯卡获奖动画片之后就不喜欢看国内的动画片了。这位妈妈并不是觉得国外的东西有多好,国内的电影和动画片制作技术很高,但是内容跟不上,要么流于说教、要么趋于低俗。

作为理工科专业人士的一位父亲表示非常认同审美教育,但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只能在孩子哼着歌词比较低俗的小曲或者看没有营养的综艺节目时加以管制,自己也觉得很无力,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教育体系引导孩子提高文化品味。

博物馆是家长进行审美教育的另一个途径。有家长提出“博物馆生活”,让孩子早一点跟博物馆交朋友,加深对文化和民族的理解,类似的也有家长表示带孩子旅游就去两个地方——名校和博物馆。

很有意思的是,有家长很困惑地问,博物馆跟网络有什么区别?博物馆和互联网里面都是什么都有,但是孩子为什么喜欢上网而不是去博物馆?家长和老师都期待互联网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层不同,我们的中产阶层并没有显著的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区分的意识。虽然大多数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集中在钢琴、古筝、大提琴、芭蕾、昆曲、书法等高雅文化,但也有孩子学的是吉他、街舞、尤克里里等大众文化,家长的主要理由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且在他们看来,钢琴和吉他都属于艺术文化,没有等级之分。

当然这与中产父母自身的成长环境和文化品味有关系,比如研究美育的妈妈会强调纪录片高于普通电影(考虑到孩子的性格她让孩子学的是尤克里里而不是钢琴),但也有妈妈自己也爱看综艺节目,觉得有的也很积极很励志,只要加以引导,孩子可以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

孩子日常喜欢的比父母期望培养的要丰富很多。访谈中,孩子们表示喜欢看玄幻小说、科幻小说(比如三体)、用APP听中国上下五千年,还有的高中学生(女生居多)喜欢看美剧、英剧、看综艺节目还有我都不知道名字(听了几遍至今不记得)的偶像组合。在重点学校的孩子中,都有小学和高中的孩子(以女生居多)表示喜欢听英文歌,基本是Justin Bibier这种青春偶像歌手,还有孩子听英语书和英语话剧,随口提到的法语书名我问了好几遍也没听懂,就是觉得发音真好听。

当然,男生(以初中高中为主)更集中的兴趣就是打游戏,孩子们(包括男生和女生)对此的理解跟父母和老师不太一样,认为游戏玩得很好也很棒啊,会锻炼智力,提到《最强大脑》有一期关于微信小程序华容道,认为这种益智类的比单纯刺激感的游戏好。

提到抖音,有小学生(男孩)脱口而出“很邪恶”,但是也有同学立刻表示反对,觉得里面的内容有搞笑的、也有教做手工的。小学生用抖音的并不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抖音还是微信,对孩子来讲更多的是设置了社交的话题和社交的场景。老师们提到,春游的大巴上,孩子们都在跳海草舞,很多小孩子并不用抖音,但是看同学跳了一次就会了,简单的东西最容易传播。

这一代父母与孩子的差异,本质上可能就是80后与00后的差异。80后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决定了他们理解的文化品味培养更多是线下的、实体的,而00后的品味选择更丰富也更复杂,无论是看小说、看影视剧还是听歌都基本离不开智能设备,他们既喜欢英语世界的文化,也欣赏昆曲、国学等传统文化。等到00后逐渐步入社会并上升为社会主流人群,或许将改变整个社会的品味体系和文化区分模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P95青年研究平台,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