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洛娃来了,和莫斯科同步看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演出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8-04-27 13:49
来源:澎湃新闻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高清影像2017-2018年度作品中国展映宣传片。(01:37)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是古典芭蕾舞界的两座标杆,近些年,马林斯基的身影时时闪现京沪,前者却难觅踪迹。

看不了现场,我们可以看影像。4月28日,阿列克谢·罗曼斯基为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下文简称莫大)量身打造的新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将以高清影像的形式来到中国,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首映。此外,《茶花女》《驯悍记》《吉赛尔》《葛蓓莉亚》等莫大舞剧也将借助高清影像来华放映。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高清影像系列长期落地中国,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百代现场合作发行,今后,中国舞迷将与世界同步,在大银幕上看到莫斯科最新鲜的芭蕾影像。

国际芭蕾名团那么多,为什么选莫大?奥哲维负责人李琮洲表示,因为成本高昂,国内观众很难有机会看到莫大的现场,今年,莫大以高清影像发行了7部舞蹈,奥哲维从中选了5部来中国,都是莫大2017-2018年度最新的演出剧目。

“这是中国观众最快获得演出资讯的方式。”李琮洲观察,国内观众对舞蹈新作的需求量很大,以往,不少舞迷会以买碟的方式满足观演需求,然而,这些碟很可能是很多年前的旧作,呈现的是舞者很多年前的状态,而高清影像推的都是舞团最新鲜的演出,可以看到舞者最当下的状态。

“高清影像的好处一个是新一个是快,给大家提供了全新的观看视角。以前,欧洲观众有个传统是拿望远镜看演出细节,现在,高清影像用各种角度的特写帮我们选择了视角,你不管坐哪个位置都是平等的,这是看现场没法享受的待遇。”李琮洲说。

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次放映片单还包括:约翰·诺伊梅尔编舞、“美神”斯韦特兰娜·扎哈洛娃主演的《茶花女》;尤里·格里戈罗维奇编舞,扎哈洛娃与“坏小子”谢尔盖·鲍鲁宁主演的《吉赛尔》;让-克里斯多夫·马约为莫大量身打造的《驯悍记》;上周刚刚在莫斯科完成首演,金面具奖得主谢尔盖·维哈列夫创作的新版《葛蓓莉亚》。

《芭蕾杂志》主编徐珺是资深舞迷,也是高清影像最坚定的支持者,即将来华的5部舞蹈,她对《茶花女》《驯悍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诺伊梅尔的《茶花女》是现代芭蕾的代表作,扎哈洛娃更是当下最漂亮的芭蕾女神,你不一定有机会看她的现场,高清影像给了大家一个近距离观赏的机会;马约的特长是颠覆,喜欢用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来解读古典,他的《驯悍记》得了很多奖,是一部让人看了很放松的喜剧……国内很多城市不可能请到莫大,即便是北京,也不一定能请到这个演出阵容。”

《茶花女》

徐珺说,如今来中国演出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很多,水团不在少数,然而,如果要训练“眼力”,一定要多看好团,“俄罗斯最好的舞团就是莫大和马林斯基,它们代表了俄罗斯芭蕾的标准和高度,体现了一个芭蕾大国的气势。”

另外,“高清影像是没法做假的,舞美和服装要经得起特写,舞者的功底和细节要经得住考验,他们才敢做高清。”

舞蹈评论人方丹杰认为,高清影像最大的魅力在于细节的抓取,比如,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一向制作突出,舞美设计到位,他记得自己看英皇《吉赛尔》的高清影像时,“布景上的太阳从早到晚的颜色是有变化的,影像剪辑会给太阳特写,这时候细心的观众就会看到和剧场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说,高清影像是有创作思维在里面的。”

与英国流派相比,方丹杰观察,俄罗斯流派会更注重抓手部的细节,“剧场只有一个角度,但镜头可以给你变换角度,很多细节你如果不坐剧场前十排根本看不到,但高清影像你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

除了现场,徐珺、方丹杰平时都会借助碟片、YouTube、B站等了解舞蹈界演出动态,高清影像的出现,在他们看来为古典艺术的普及开辟了一条新路。

“我们这代人都通过影像获得了额外的营养,影像一定可以拓宽市场,但高清和现场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你看了影像,会更想去现场看舞者。”徐珺说。

据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映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高清影像系列5部舞蹈,将陆续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黄浦剧场、北京中间剧场、三克映画、天影电影艺术生活馆、成都峨影1958电影城等多个城市的多家放映机构进行长期放映。

《驯悍记》

【近期放映场次】

《罗密欧与朱丽叶》

4月28日 | 19:00 |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5月29日 | 19:30 | 上海三克映画

6月25日 | 19:00 | 上海黄浦剧场

7月19日 | 19:00 | 上海黄浦剧场

8月2日 | 19:00 | 上海黄浦剧场

《茶花女》

6月16日 | 14:00 |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7月20日 | 19:00 | 上海黄浦剧场

8月30日 | 19:00 | 上海黄浦剧场

注:各大城市放映信息,将在“英国剧院现场”微信公众号上陆续更新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