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踏舞王带着《王者之舞》来到中国,一秒脚部击地30多次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8-04-26 11:47
来源:澎湃新闻

爱尔兰踢踏舞《王者之舞》曾在全世界创下多个演出记录:在澳大利亚,它曾在10天内售罄25万张门票;在伦敦6万人温布利体育场,它曾连续售罄21场门票;在拉斯维加斯,它曾驻场演出5年,吸引了200多万观众到场;在圣彼得堡建市三百周年庆典上,包括普京、布什在内的五十多名国家领导人都是它的座上宾……

和《大河之舞》一样,《王者之舞》诞生于“踢踏舞王”迈克尔·弗莱利之手,走过60个国家,圈粉6000万观众后,这部现象级舞蹈来到了中国,5月初将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6场。登台前,迈克尔也特意飞到上海,为演出造势。

《王者之舞》剧照

从贫民子弟到踢踏舞王

1947年,迈克尔·弗莱利的父母从爱尔兰移居美国,作为第二代移民,迈克尔1958年出生在芝加哥。那时的芝加哥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除了工厂机器的轰鸣,还有混乱和动荡。

1960年代,在芝加哥生活是件艰难的事。迈克尔记得,美国当时的种族冲突非常激烈,社会动荡不安,而他的父母并不富裕。家里有5个孩子需要抚养,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养活所有的孩子。

迈克尔一家人住在种族杂居的贫民窟里,靠父亲在建筑行业打工勉强糊口。不过,家里还是流淌着艺术气息,父亲会演奏爱尔兰音乐,母亲和外婆都曾是爱尔兰舞蹈比赛的冠军。

作为移民,外婆和父母都希望通过爱尔兰国舞,把爱尔兰人的根延续下去,因而尽管生活艰辛,他们还是决定送迈克尔去舞蹈学校。

互动环节 

最开始,迈克尔很痛恨这个决定。那年他11岁,家里人揪着他的耳朵,把他从足球场拽出来去上学。事实上,很多人3岁就开始学踢踏舞了,迈克尔入门晚,但天赋是显而易见的,不断获得奖项肯定之后,他真正爱上了这门舞蹈。

高中毕业后,为了生计,迈克尔还需要去建筑工地干活。当时的他并不能靠跳舞谋生,可能前一天还在卡内基音乐厅起舞,第二天就要飞回工地继续挖地基,“年轻时,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一定要努力工作,因为我的父亲相信,出人头地的惟一途径就是努力工作,不管时世多么艰难,永不放弃。”

每年,爱尔兰文化部都会举办国家级的踢踏舞级别考试,同时举办各种类型的踢踏舞比赛。17岁时,迈克尔第一次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成为第一个赢得“世界爱尔兰舞蹈大赛”冠军称号的爱尔兰裔外国人。

1980年代,迈克尔应邀加盟爱尔兰酋长乐队,开始职业跳舞生涯,然而,他一直梦想着创作一部自己心中的舞蹈杰作。

这个梦想在1994年彻底爆发。这一年《欧洲电视网歌唱比赛》的中场表演上,迈克尔编导并领衔主演了一段《大河之舞》,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都站起来为他们鼓掌。舞蹈只有7分钟,只是为了填补比赛空白出现,却意外借助大众传播的巨大力量,创造了一个一夜走红的传奇,更将爱尔兰的踢踏舞连同整个爱尔兰的民族文化,传向了整个欧洲和世界。

1995年,以迈克尔为首的《大河之舞》创作团队趁热打铁,推出了整台踢踏舞综艺秀,随之而来的是票房爆满以及世界各地的演出合同。女舞者们白衣短裙的打扮一度成为爱尔兰少女的流行装束,某种程度上,《大河之舞》也成了爱尔兰国舞的同义词。

迈克尔一夜成名,不仅因为舞技娴熟,更因为他为这项民间舞蹈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创新。

踢踏舞在爱尔兰有着上千年历史,其特色之一,是双臂紧紧固定在身体两侧。从技术层面上看,舞者更希望集中力量去表现腿部和足部的技巧;从爱尔兰的宗教历史来看,笃信天主教的爱尔兰人曾经反对一切公开场合下男女的亲密举动;英国统治期间,爱尔兰人一度不被允许公开跳民族舞蹈,于是发明了这种上半身不动,只用脚踏击地面的舞蹈形式,透过窗户远远望去,根本看不出他们在跳舞。

《王者之舞》剧照

“为了不让踢踏舞失传,很多舞者在村庄与市集之间流浪,当免费的舞蹈老师,致力于将这个舞蹈一代代传下去。就这样,爱尔兰人跳着踢踏舞熬过了大饥荒年代,度过了工业革命浪潮的洗礼以及逃往新大陆的颠沛流离。踢踏舞跳出了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是爱尔兰人对抗黑暗的一种武器。”

但是曾经一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喜欢传统踢踏舞,而更喜欢节奏更high的舞蹈,比如街舞。于是,迈克尔对踢踏舞做了变革——他将舞者的双手、双臂解放出来,让舞者的上身也动起来,舞步保留了传统,但是加快了速度,同时加入了一些新动作——踢踏舞变潮了,变酷了。

把伤痛看成朋友而不是敌人

正当《大河之舞》如日中天时,作为灵魂人物的迈克尔却选择离开,投入《王者之舞》的全新制作中。

迈克尔解释,他离开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团队在《大河之舞》的未来走向上看法不一致,另外,作为一名创作者,他总是在构思新的舞步、新的创意,如果一直留在《大河之舞》,他就没有机会去创作新的踢踏舞。

《王者之舞》讲述了正邪之战、光明与黑暗军团的一场对决,至于为何取这个名,概因迈克尔喜欢舞蹈中传递出来的力量——当你遭遇不幸时,你必须勇敢地去抗争,最后等待你的将是成功——这是迈克尔多年来坚持的人生信条,不在于你跌倒过几次,关键是你爬起来过几次,这也是《王者之舞》试图展现的内容。

如果要对比,迈克尔形容《大河之舞》更像一部国家纪录片,美轮美奂,《王者之舞》则像一部好莱坞大片,时尚、酷炫、惊心动魄,能让观众在剧场身临其境科幻电影般的舞台效果。

盛年时期的迈克尔曾有一项常人难及的纪录,一秒钟脚部击打地面35次,这个速度快到人眼看不清楚,必须借助高速相机和特殊、敏感的地板来记录。

迈克尔·弗莱利与黄豆豆互赠礼物。 主办方供图

一秒35次,到底怎么才能做到?迈克尔形容自己的双腿就像“橡皮筋”,是长年累月高强度艰苦训练的结果,“你每天都要训练10小时以上,才有可能使腿部肌肉灵活地高速运动,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数据,我想至少要磨破500双舞鞋。”

提速是非常缓慢的,唯有从早到晚反复练习,“一开始你可能要用10秒,然后不断把这套动作压缩到5秒、4秒、3秒、2秒、1秒,不断重复,用高速相机捕捉出最快的一秒,一秒35下,这就是我的纪录。”

如今在舞团,普通舞者能做到一秒20次,领舞则能达到一秒30次,更重要的是,迈克尔始终要求他们的舞步整齐划一、势如破竹,而要达到整齐划一,迈克尔也经历过艰辛的尝试。

“他们每天都坚持训练,但很难做到统一,突然有一天我来了灵感,把排练厅的灯都关上,让他们闭上眼听自己的心跳,再听同伴的心跳,注意力不要集中在舞姿上,而是集中在脚步上,然后大家一起起舞,慢慢地,脚步越来越齐,就像一个人在跳舞,不管加入多少人都能做到整齐划一……”

台上舞者几乎都获得过国际舞蹈比赛的冠军,男舞者更有媲美健身教练的腹肌和马甲线,美好的肉体首先在视觉上就占了优势。

为了打造一台能迅速挑逗观众荷尔蒙的秀,迈克尔坦承了自己对身材管理的重视,不管在哪个国家巡演,舞团后台一定会有2个房间 ,一个是理疗室,一个是健身房,舞者们不仅在酒店健身房练习,在剧场后台也要进行4-6个小时的专项训练,然后由专业理疗师进行肌肉的放松和治疗。

“身体是舞者表达的武器,我们要想保持第一,只能把武器磨砺地更锋利。”高强度训练之余,舞者们还要车马劳顿四处巡演,受伤是家常便饭。因而,剧中每个角色都有备选,每场演出之后,巡演组医生都会忙着帮他们做深度理疗和冰敷,打止痛药、打封闭甚至也是常态。

身为舞者的一员,迈克尔更是满身伤痕,从颈椎到胸椎、脊柱、肋骨、腿骨,没一个地方没有撕裂或者骨折,“我早已被医生判了死刑,他们断言我50岁就应该休息在坟墓里,至少瘫痪在床无法自理,当然我很幸运还能活着,可是伤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我。”

作为至今仍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保持单周收入最高的舞者,迈克尔一周的周薪能有160万美元(约合1000万人民币),每晚只要跳两小时舞就能赚那么多钱,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生活实在太容易了。

“他们不明白这两个小时花了我一生的时间和努力。”迈克尔说,“你必须把伤痛看成一个朋友而不是敌人,你只有面对它。你必须意识到活着就是一种幸运,跳舞就是一种幸运,伤痛就是一种幸运,因为这就表明我每天晚上都在跳舞,这样这些东西就有了全新的意义。”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