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竞价排名医疗广告现移动端,莫让魏则西事件重演

党小学/检察日报
2018-04-24 10:31

非法医疗广告并没有离开互联网。媒体调查发现,以往在PC端出现的互联网医疗广告,更多地出现在了手机上。很多疾病关键词,在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没有任何广告,但在移动端应用上,搜索结果的前几名全是医疗广告(4月23日《南方都市报》)。

说通俗一些,PC端就是电脑上网,移动端就是手机上网,同样登录百度网,对比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电脑上网在百度搜索没有医疗广告,但用手机上网百度搜索前几名全是医疗广告,百度竞价排名医疗广告已经转战移动端,成为不争的事实。同一个网站,在PC端和移动端为什么会有两张面孔,实行一个有广告一个无广告的“双重标准”呢?其中有何“奥秘”?

从报道中能找到答案,与PC端不同的是,手机是随身携带的,又集合了大量个人数据,在移动端能够精准定位医疗广告投放,患者只要搜索查询,后台服务人员通过微信、电话等尽量让患者到医院就诊,搜索者很可能被“开发”成病人,医院“尽可能榨取患者每一分钱”。百度在服务产品中就直白写道,提高医疗样式点击率,提升投资回报率。将医疗救死扶伤职责与投资回报挂钩,目光里充满了金钱。

如果不是媒体曝光,人们很难发现“双重标准”的秘密。依笔者之见,同一个网站应只有同一个ICP证(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不管是PC端还是移动端,提供的网络内容均应相同。当然,也不乏存在这样的可能,移动端违规推送医疗广告不易被发现,便于规避监管部门查处。

2016年,“魏则西事件”揭露了医疗信息竞价排名恶行,公众这才发现在百度上排名靠前的医疗信息,靠的不是医疗技术和患者口碑,而是靠花钱买来的,不少人上当受骗。事件几个月后,《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推广服务的“付费搜索广告”正式被明确为互联网广告,并且要显著标明“广告”。尽管在今天,竞价排名标识了“广告”字样,也倍受诟病,因为有的误导患者,有的恶意诈骗。

报道就称,输入“头痛”关键词进去的却是“**男科医院”,头像显示的是老专家可能是完全没有医学知识的“搓脚大汉”“货车司机”,医疗机构没有相关医疗资质。而在医院,检测报告随便更改,医生想要什么结果就出什么结果,本来没有抑郁的写成重度抑郁症,没有焦虑的要写成焦虑症,“等病人钱花完了才放走”。医院误导和虚假宣传,欺骗患者,是典型的诈骗行为,不排除触及犯罪。

2016年5月,国家网信办有关部门就“魏则西事件”调查认为,百度竞价排名机制存在付费竞价权重过高、商业推广标识不清等问题,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容易误导网民,必须立即整改。百度承诺对于商业推广结果改变过去以价格为主的排序机制,改为以信誉度为主,价格为辅的排序机制。两年过去了,百度彻底整改到位了吗?恐怕还是个问号。今天,百度是否在合法合规推广医疗广告,是否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竞价排名,有必要监督检查,莫让“魏则西事件”重演。 

(原文题为《竞价排名医疗广告“变脸”有违规之嫌》)

    责任编辑:温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