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企业家|陶琳:基因检测无法替代影像检测

澎湃新闻记者 柴宗盛
2018-04-19 16:14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以基因测序为代表的精准医疗狂飙突进,基于身体基因信息的直接解读,对身体状况的了解,在理论上会获得比传统影像技术更精确的信息,而且基因检测技术优点多多。传统的影像技术要过时了吗?为此,澎湃新闻专访了西门子医疗亚太区总裁陶琳。

澎湃新闻:精准医疗成为高频词,在现实中有什么样的应用?

陶琳

陶琳:精准医疗对不同人有不同的意义。最开始,精准医疗侧重基因测序,分析未来患疾病的风险。这也可以预见,未来医疗是通过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以实现“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患者提供适当的治疗”的目标,这是我们对精准医疗的定义。它最核心、最基础的是必须要有精准的诊断,才会知道患者生了什么疾病。有70%的关键诊断决定跟实验室结果分析、影像结果有直接关系。另外,精准医疗能够更好使用数据和信息。传统医疗往往将疾病分门别类,但大多数患者经常是既有这个症状,也有其他症状,要用多种方法去治。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精准,同时还要强调个性化,通过先进的技术,以及对数据、信息的很好的利用,我们可以对患者的疾病做出综合性的精准判断,去定制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诊疗效果。

另外,癌症的DNA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可以判断癌症分类,再制定治疗方案。

澎湃新闻:检测设备的智能化是不是意味将来对医生的依赖减少,甚至看病过程傻瓜化?

陶琳:在诊疗过程当中,很难把人和人互动的部分去掉,只是说在看病的某些环节可能由机器来替代。比如实验室诊断,读取和分析结果可以由机器来做。拿放射科来说,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地发展,读取和分析影像结果的工作可能会由机器来做,但是人和人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是没有办法被取代的。所以,科技是能够大大提高效率的一个手段,可以辅助医生做出更好、更加精准的治疗。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做基因检测的人说要把影像检测替代掉,你们怎么看?未来基因检测和影像检测怎么融合?

陶琳:我认为基因测试和影像检测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技术,它们各有所长,不会互相取代。比如说,通过基因测试,可以知道一个人可能倾向于得哪种疾病,或者知道这个人得了哪种肿瘤。但是如果需要判断肿瘤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那只能靠影像技术,基因测试无法取代。一个肿瘤在身体里,它的大小、在什么地方,只有影像才能够提供直观真实的、精确的判断,所以我认为这两者所提供的帮助医生做诊疗的信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才能给患者最好的帮助。影像检测的内容很多时候基因测试不能做。比如心脏的影像图,有非常直观的图像,血管到瓣膜,医生做判断一目了然,但是基因检测是不能够提供这种信息的。尤其在手术中,我们可以把影像技术结合起来,这样做,手术的创口可以做到尽可能小。在手术中,医生通过影像能够看到,而且看得清楚,从而做出精确判断,使患者手术创口尽可能小。第二,在手术中保持实时监控,随时看到手术是不是按术前计划的方向进行,是不是达到想要的效果,如果出现了问题或者遇到意外挑战,可以立刻发现,立刻纠正。这样就避免了手术完成以后再发现问题,再次手术。有了诊疗一体化的设备,可以减少这样的痛苦,可以更加节约治疗成本。

澎湃新闻:现在新的医疗技术如基因检测,像达芬奇那样的手术机器人,能代表医疗技术前进的方向吗?

陶琳:在手术室环境当中,机器更多的运用,这是未来可能的方向。举一个脊椎手术的例子,手术中机器人参与就显得很重要。比如有的人畸形,或者脊椎出了问题,需要做脊椎手术,对脊椎的某些关节经常需要拧钢钉进去,这是其中一个必需的环节。结合影像技术,我们可以帮助手术机器人确定钢钉的深度和拧入的角度,实现最好的效果。做出来的效果证明,病人治疗之后的效果比以前要好很多。

澎湃新闻:现在医疗数据的整合不通畅,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你们卖出去的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你们能利用吗?

陶琳:数据带来的好处,有好几个层面,其中最直观的是实验室分析的结果、影像等这些数据,包括CT、核磁共振,血液测试结果等,这些数据都可以联通在一起,可以放在网络上。这些数据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提供非常精准的判断,应该用哪些药、剂量是多少,还包括一些协议的统一、标准化的处理等等,避免诊疗中产生差异化。我们生产的医疗设备上的数据都可以放在某个地方,我们有一个“Team play”的云平台,这些数据可以放在“Team play”,可以在全球范围做一些比较、分析,比如我们的数据和信息可以和其他医疗服务提供商或医疗机构数据做对比。这个平台实现了数据的交换,比方说把这些影像的信息可以实现数据交换,真正实现医疗无国界。手术信息,影像信息都可以放在云的设备上全世界分享。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应用人工智能。中国政府对人工智能还有医疗数字化,都非常重视。

澎湃新闻:都说数据是财富,患者是数据的提供者、也是数据主要的所有人,如何通过解决数据所有人权益,来解决数据分享的壁垒等问题?

陶琳: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医疗行业数据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向性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没有定论。各个国家对于谁拥有这个数据的所有权,说法也不一样,因为这不像平常的数据,它比较敏感,主要靠国家层面制定政策来决定。

现在各个地方做法不一样,有一些是病人所有,只要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数据就可以用了,有的地方是医院拥有的,有的地方是医生所有。大家工作的方式也不一样,合作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医疗数据是非常敏感的数据,相比其他数据信息,医疗数据复杂得多。除非上层制定好大方向,否则数据应用起来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

澎湃新闻:精准医疗为首的这些新医疗手段成本比较高,目前主要适用于高净值人群,新技术的成本下降的速度快吗?

陶琳:对这个问题,我们相当乐观。基因测试很多年前只有特别有钱的人才能测试,一般人根本做不起的。现在虽然还是不那么便宜,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已经可以负担得起了。再过五年、十年,基因测序还有其他比较新奇的技术,由于数据分享的机会,会加快成本下降速度。就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说,二十年以前买一台这样的设备得花多少钱,那个时候的影像质量跟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成本比二十年前下降很多了。

    责任编辑:田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