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电线杆是精细化管理缩影,上海城市智能管理框架初步形成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实习生 朱奕奕
2018-04-17 09:57
来源:澎湃新闻
4月17日,“2018上海民生访谈”节目中,上海市住建委主任黄永平回应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拍摄: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实习生 范文琦 剪辑:王佳晨(02:45)

【编者按】

4月16日至27日,上海市民政局、市住建委、市水务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教委、市食药监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委、市旅游局、市文广局、市环保局、市房管局的负责人将轮番走进“2018上海民生访谈”直播间,结合大调研活动,向听众问需问计。

此次“2018上海民生访谈”直播节目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办,澎湃新闻将全程进行关注报道。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黄永平进行“民生访谈”。  东方网 曹磊 图

一根8米多高的电线杆,分为四层,不仅集纳通信、信号、路名标示等功能于一身,还能自动感知状态,受到冲击或荷载过重,可以及时预警。

4月17日,“2018上海民生访谈”节目中,上海市住建委主任黄永平现场拿出手机,展示了一张图片——配合架空线入地工程,位于南京西路的新型综合杆,已经安装完毕。

这根造型现代的电线杆,只是上海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力求智能化的一个缩影。黄永平在访谈中透露,目前上海城市智能管理的框架已初步形成,正在展开推进。

架空线入地进行时

空中凌乱的架空线,已经困扰上海很久。

“好像一个很标致的美女,但头发不打理,披头散发、一塌糊涂。”黄永平现场向记者打了几个比方,形容架空线对上海形象损伤之大,“冗余线圈挂在上面,又好像废旧的自行车轮胎挂在天空上。”

黄永平说,无论从提升城市景观看,还是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架空线入地都已势在必行。然而,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实则千头万绪。

譬如,空中管线分属复杂,既有中央单位的,也有地方单位的,有的涉及一般通讯单位,还有的和一些特殊用途单位有关,协调难度非常大。而地下管位难寻、施工组织困难,也是架空线入地时面临的棘手难题。

据黄永平介绍,早在2001年,上海就有“市长令”明确架空线入地规定,并且在迎接世博600日时,作为专门的一项任务布置。但如今梳理排摸,上海市住建委发现,当年已落地区域,有近1/3又有回潮。

现在,新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这一次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明确要求必须要向架空线开刀,”黄永平介绍,目前上海已确立三年行动计划,至2020年,预计完成470公里路段的架空线入地。

“今年第一年我们争取完成一百公里,现在报上来的计划,大概超过150公里。”黄永平介绍,今年计划完成的路段,包括内环线内的主要道路,以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周边主要区域。

澎湃新闻记者现场也了解到,截至目前,上海已有20公里的路段开工。

探索覆盖全市的自动感知系统

架空线入地,是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行动之一。和以往不同的,此次上海整治架空线,也不再是“单纯入地”。

“我们把所有各类的立管,基于电灯杆集中起来。”黄永平举例,南京东路靠近河南路,已经竖起一根新的综合杆,其功能和色彩,也是比照了东京、伦敦、旧金山等城市设计而来,颇费一些功夫。

具体来看,新型综合杆分成四个层面,2.5米以下,主要是人行信号灯和小型指示牌,2.5米到5.5米之间,装有车行信号灯、标识标牌,5.5米到8米区,安置了其他大型标识和监控探头,8米以上,则是路灯杆以及其他通讯设施。

值得一提的,综合杆设计还考虑了后续的智能化管理,它可以自动感知倾斜等状态,受到冲击或者荷载过重,都能及时预警。

“在上海今后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智能化将是一个重要突破点,”黄永平介绍,为此,上海市住建委正在探索建立一个完善的覆盖全市的自动感知系统,即“神经末梢”系统,“后台还要建设一个城市大脑”,能够研判,支持管理者决策,乃至派单处理。

“我们最近下了决心,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黄永平透露,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后,目前上海城市智能管理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黄浦江两岸将建统一标识系统

访谈现场,对于上海市民关心的多个热门话题,黄永平也予以了回应。

2017年,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实现了贯通。在肯定和赞赏之余,不少上海市民也关心,下一阶段会作怎样的改进和提升。

黄永平表示,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范围内,目前在厕所、饮水、休憩等服务设施的设置上,确实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下一阶段都将着力解决。

此外,标识标牌系统也正在着力优化中。黄永平介绍,针对一些标示不统一、部分区段设置缺失、引导不够人性等问题,将初步建立完善的标识标牌系统,给市民带来更好的贯通体验。

对于重大工程,黄永平则介绍,去年上海完成重大工程的投资1349亿元,是世博会之后投资量最大的一年,今年仍然将维持1350亿元的规模。

其中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既有生态廊道、垃圾处置、污水处置、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项目,更有是文化体育卫生等一系列民生保障项目。

“随着这些工程逐步开工,乃至竣工,市民群众会切身感受到这些项目给他们带来的获得感。“黄永平说。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