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25万人奔跑在全国,马拉松“春运日”绝非火爆这么简单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2018-04-15 16:48
来源:澎湃新闻

4月15日,2018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余名跑步爱好者参与了此次比赛。 本文图片均来自 视觉中国 

一个周末有超过50场跑步赛事,参赛人数逾25万,这就是2018年第一个“马拉松周末”留下的惊人数据。

仅仅是4月15日这一天,全国各地就有包括北京半程马拉松、武汉马拉松、泰山马拉松、上海崇明国际马拉松等近30场全程和半程赛事。据不完全统计,光是这个“马拉松周日”的跑步参赛人数,就已经超过20万。

数据不会骗人,“火爆”依旧是中国马拉松现状最好的形容词。

相比于前几年的“井喷式”发展,如今的中国马拉松市场越发成熟。赛事更加细分、服务更加周到,安全保障更加完善,奖金设置更具吸引力……这些都是中国马拉松新格局下的积极信号。

4月15日上午7点30分,2018武汉马拉松在沿江大道汉口江滩鸣枪起跑,共吸引了24000名选手参赛。

这个“马拉松周末”,中外跑者够用吗?

“五年内,中国田协的注册马拉松赛事很有可能达到1000场。”

这是去年田管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作出的一个大胆预测。

按这个“马拉松周末”的火爆程度,这样的期望可能真的会变成现实。

4月14日和15日的这个双休,全国有超过50场跑步比赛,这是什么概念?

就算抛开这50多场赛事里的越野跑、定向赛、接力跑和垂直跑这些特殊跑赛不算,根据不同机构的马拉松赛事日历统计,4月15日这一天的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以及10公里跑步赛事,依旧有28场。

其中全程的参赛人数预计为27600人,半程马拉松的预计规模为94600人,而其他路跑赛事的整体规模为88500人。

这就意味着,这个周末有接近210700名来自全世界的跑者在在中国各地奔跑着。

如果再加上这个周末其他跑步赛事的参赛人数,那么这个数字最终有可能超过25万。

也难怪不少跑友将这个周末称为“疯狂的马拉松周末”,而4月15日甚至已被戏称为中国跑马的“春运日”。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田协发布的《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中,全年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0场,赛事最多的一天是去年的9月24日,那一天全国有43场各种各样的跑赛。

而今年国内的第一个“马拉松周日”,马拉松、垂直跑、越野跑等各种跑赛多达40场,几乎与去年的“峰值”(一天43场)持平。

照此推断,到了天气更事宜赛、事更丰富的下半年,各类跑赛的数量将会大幅超越去年的“峰值”。

一个周末这么多跑赛,其中有11场比赛规模超过万人,似乎中外跑者都要“忙不过来”了。

或许从另一个层面也表明,中国的跑者数量也在水涨船高。

4月15日,山东,2018泰山国际马拉松开跑。

跑赛扎堆,也是一种竞争

赛事扎堆是跑者的“甜蜜烦恼”。当同一天出现了两场或是更多场有兴趣报名的赛事,那么,跑者就必须在其中做出选择。

跑者的选择依据有很多——自己的能力、赛事的地缘、报名的方式、中签的情况、赛事的规模……归根究底,还是赛事对于跑者的吸引力有多么强。

正因如此,别看赛事“扎堆”,这无形中也是赛事之间的深度竞争。

以始创于2016年的武汉马拉松为例,这项“三岁”的赛事如今升级为中国田协的“马拉松大满贯赛事”,但它能成为这个“马拉松周末”的焦点,并非缘于头衔。

“武汉马拉松真的不错,各项服务都很出色,而且志愿者热情周到。”参加了武汉马拉松半程比赛的刘超赛后和澎湃新闻记者分享道,“路边的市民扯着嗓子喊加油,好几次我‘撞墙’想放弃了,但这种气氛让我有力量继续跑下去。”

按照武汉马拉松的官方数据显示,今年的赛事有超过7000名志愿者参与,比去年增加了超过1000人。而在安全保障方面,赛事也动员了29家大型医疗机构、851名医护人员、37辆救护车、22辆警医联动摩托车队、8个区卫计部门医疗资源共同参与医疗保障。

相比于年轻的武汉马拉松,拥有62年历史的北京半程马拉松则是以城市特色吸引全世界的跑者。

从天安门起跑,到鸟巢冲过终点,这场“北京跑”一路让跑者感受了大半的北京景点和地标建筑。虽然赛事不设奖金,但奖牌上的特殊设计则是赛事“软实力”的体现。

纵览这个“马拉松周末”,跑者们不难发现,每一场赛事几乎都会拿出一些特色的亮点,或是地域风情,或是难度挑战,或是人文情怀,或是金牌服务……

“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也会促使赛事主办方提升赛事品质,最大程度上优化赛事服务和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扎堆”也在促进国内跑步赛事深度发展。

4月15日,首次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的2018南京江宁春牛首国际马拉松赛,在江宁特色田园乡村核心区域开跑。老人到达终点后做出胜利的姿势。

资源需合理分配,警惕“马拉松泡沫”

马拉松并非“所有人集中在一起,然后鸣枪起跑”这般简单。

一场马拉松比赛从筹划到执行,需要经历数月,而真正鸣枪的这天,赛事所要动用到的公共资源更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

曾几何时,国内媒体上常看到“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这样的报道,这正是城市公共交通资源和赛事规模不兼容所导致的尴尬。

这个“马拉松周末”,类似“资源合理分配”的考验同样出现在不同的城市。

根据马拉松赛事日历的统计,同一天在山东有3场跑步比赛,江苏有11场,安徽有5场,浙江有6场;而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直辖市,分别有2场和4场大型比赛。

如果在同时或相邻时段举行大型比赛,公共资源该如何合理分配,就是城市管理者和赛事主办方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赛事数量超过城市资源的分配能力,不仅跑赛的质量会受到影响,城市正常运行也可能受到阻碍。

这也是为什么田协副主席王楠曾经和澎湃新闻记者提及“马拉松泡沫”的问题。

“中国式的马拉松和其他事物一样,存在虚火、存在泡沫、存在盲目性,这也正是中国田协在未来需要面对的复杂局面。”

新华社就曾发文表示,马拉松热的背后存在盲目跟风带来的运动伤害、对公共资源的过度占用等问题,“如何为马拉松‘松绑’并进行科学定位和发挥健身引领作用,需要办赛者和参赛者共同回归理性。”

    责任编辑:朱轶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