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枝裕和式的柔情

张康妮
2018-04-14 16:35
来源:澎湃新闻

人生、生活、家庭,一直是日本著名导演兼作家是枝裕和的创作焦点。近日,这位电影大师的导演新作《小偷家族》入围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而他的电影代表作品之一——《比海更深》的同名小说中文版也出版了。小说延续着是枝裕和电影“在笑与泪中体会生活的人情冷暖”的创作风格,让广大读者们再一次体会到了是枝裕和式的柔情。

《比海更深》

小说《比海更深》描写了一个家庭的人情冷暖,是枝裕和用一种带有无奈的口吻叙述着这个故事,但是故事本身却有着千姿百态的温柔。篠田良多曾是一位专职作家,并在15年前获得过某项文学奖,人生一度走向巅峰。但辉煌过后,良多陷入了创作危机,笔下再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他只能靠当私家侦探来赚钱,并把钱都挥霍在赌博上。良多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嗜赌、碌碌无为,靠着“做私家侦探可以搜集创作素材”的想法来麻痹自己,从而一直沉浸在过去辉煌的岁月之中。这样的良多不仅为我所反感,也为良多的妻子响子所憎恶,响子最终带着他们的孩子真悟离开了这个家。良多长久以来的精神支撑是每月一次与儿子的见面,不过他无力负担儿子的抚养费。小说的高潮部分,一日,倍感挫折和孤独的良多来到城郊探望母亲,当然他也希望从母亲处得到一些安慰和接济。这一天,前妻响子也带着真悟前来城郊,让儿子和爸爸见面。夜晚,台风突然杀到,响子和儿子只好被迫留宿于良多的母亲家,让久未聚首的一家人难得共度一宵。这样的情节发展令我不由地追问,四分五裂的家庭关系是否会在这一夜发生转变?而良多又能否重新拾回家人的爱和关心?

电影《比海更深》剧照

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细腻,这是是枝裕和最擅长的。无论是对于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拿两位女性角色来说,良多的母亲淑子,虽然对自己的儿子一事无成的生活状态感到无奈,甚至会抱怨,但我们却能够理解她。因为淑子的老伴就是一个嗜赌如命、挥霍金钱的人,看到儿子也走上了跟自己爱人一样的老路,她自然会心痛。但也正是因为她是一名母亲,所以对于良多的每一次到访,她总是告诉良多,风平浪静也好,狂风暴雨也罢,一回头就是家。这也许就是母爱吧。

是枝裕和也刻画了很多淑子的独白。年老的她会感到孤独,会感到死亡的气息,但是她仍旧会努力快乐地过每一天,与其徒劳地担忧,不如从容地面对。淑子的生活令我颇有感触,如今二三十岁、已经独立的我们,离开家去外面闯荡,在意气蓬勃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回家,而在被挫折打击得灰头土脸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回家。我们总是说家是避风港,但是也不要忘记了在海港平静的时候回来看看在港口等待我们的渔船。

另一位女性角色响子,也就是良多的前妻,她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良多,最后也是因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毅然与良多离婚,追求新的生活。虽然她放不下真悟,带着真悟一起走了,但还是会时常带着真悟来见爸爸,可见她的爱是包容的。响子是一个坚强的女性,作为单亲母亲,面对新的生活她敢于独当一面;同样她也是温柔的,她爱的羽翼永远呵护着真悟。

是枝裕和

据是枝裕和说,小说《比海更深》的题目起名的灵感源自邓丽君的演唱的一首日文歌曲《別れの予感》(别离的预感)中的一句歌词:海よりも まだ深く,空よりも まだ青,翻译过来即是“比海更深,比天空更蓝”。这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美感的题目。在阅读这本小说前,我始终带着疑问,比海更深的是什么?而当我阅读完它时,我给了自己两个答案:比海更深的是爱,比海更深的是梦想。在这个关于人情冷暖的故事里,我确实看到了爱。良多对儿子在精神上的关照,响子对真悟的呵护,淑子对于良多的包容和爱,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对于梦想,良多年轻时的作家梦让他努力创作,响子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她不畏现实,淑子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住进宽敞的公寓,因此便想着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梦想确实给了每一个人动力。可是我却一再给了自己否定的答案,比海更深的似乎不是爱,因为淑子曾说:“我啊,都这把年纪了,却从来不曾爱一个人比海更深。普通人都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啦……”但也许我只是因为这一句话而片面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比海更深的似乎也不是梦想,因为每一个充满梦想的角色在现实面前都软弱无力甚至不求改变。那么比海更深的是不是爱呢?还是别的什么?我想当我们去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渐渐给自己一个答案。

当我初读《比海更深》时,这部作品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灰蒙蒙、冰冷冷的。仿佛是一个人身处在寒冬腊月的雪天,而周身又是视野穿不透的浓雾,让人看不到希望,只能徒有满身的无奈。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身上或多或少的带有不幸,面对跌宕起伏的现实,他们看似无力改变。然而当我细读之后,却渐渐感受到了温暖,一种是枝裕和式的温暖、柔情。也许只是一句普通的关心和问候,就能让人精神抖擞,也许只是阳光下一片小的绿叶就能让你看到下一秒是充满希望的。是枝裕和在字里行间,将各种情感的微妙变化,将不幸与希望之间的转化调控拿捏得恰到好处,让我渐渐陷入这柔情之中。

提到《比海更深》,就不得不提是枝裕和的另外一部小说作品《步履不停》。《步履不停》是《比海更深》的姊妹篇,是是枝裕和在其父母去世后,以儿子的视角创作的一部作品。而《比海更深》是是枝裕和在有了孩子之后,以父亲的视角创作的作品。人生不同阶段的创作,抒发了不一样的感悟,满载着母子情、父子情,大师手笔,治愈人心。

《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同样是关于一个家庭的故事,也可以说是饱含是枝裕和情思的回忆录,讲述了身为自由画家的良多(与《比海更深》中的男主人公同名,两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中,良多也是由同一位演员阿部宽饰演,这其中的深意大家可以思考)当年带着新婚的妻子(妻子是丧偶的寡妇,她有一个孩子,是与前夫所生,后改嫁良多)与妻子之子,一同回到乡下老家去祭拜亡兄。而一直以来,这个家中,长子的地位始终高于次子,无法撼动。故事就在良多一家回到乡下之后展开,涉及到生死、聚首和分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等很多家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枝裕和在创作过程中,与写作相交叠的是对均已逝去的父母的怀念和点滴感触,曾经看似平淡琐碎的日常慢慢融化在了一个个无声的叹息之中。当时和父母纠结的问题是否真的重要,当时较劲的又有何必要?自己曾在意过的某句话、记忆中某个眼神还那样清楚,可时间却一刻不停地倏地一下飞走了。是啊,毕竟人生就是一场步履不停的旅行,无论当初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是已经过去、无法改变了的。

电影《步履不停》中,良多和母亲在一起

在《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把自己本身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赋予了良多这个人物。良多在父亲去世之后,后悔没有好好地和父亲一起看过一场球赛,没有载父母一起出去兜风,没有做好多好多事。他后悔没有去做的事情正是是枝裕和本人所遗憾的事情。曾经如流水一般充沛的时间现在却真的从手心里流走了,再多的遗憾也没有办法弥补。其实不光是良多,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身上都透露着一种对于生活步履不停,时间日渐飞逝,想要做却没有做的事情有太多的无奈。是枝裕和用了一句非常形象的话表达了这种无奈,这句话多次出现在小说人物的内心独白中,即:“我总是慢了一拍。”细细一想,是枝裕和真是巧妙,对于有着太多遗憾的过往,他并没有赤裸裸地把这种遗憾描写出来直戳人心,而是用一种略带自嘲式的婉转方式表达了一种无奈,而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加发人深省。作为父母,总是要等到孩子长成充满遗憾的大人的时候,才来后悔自己曾经没有给孩子恰当的指引和充分的爱;作为子女,总是要等到父母老去,甚至是永远离开,才后悔自己没有给予他们多一点理解和陪伴。我想,是枝裕和想要告诉我们的,无论是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卑微的一个陌生人,也要坚定地让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抓紧时间去爱。人生的道路,步履不停,不要等到走到了头,迷失了路,才发现还没来得及对自己牵过手的那个人说一句我爱你。对于爱,我们要及时的爱,而对于埋怨和误解,我们要及时地溶解。一刻都不要让愤怒和怨念发酵膨胀,直到失去了一个人我们就再也无法挽回彼此之间真挚的心。因为人生的道路,步履不停,没有什么能让你重新回到原点。

是枝裕和的作品总是给我们无限的触动,因为他关注的焦点从来都是最拨动心弦的话题,即家庭、爱、生活。是枝裕和的另一部小说作品《如父如子》也是一部关于家庭的小说。

《如父如子》

不同于上面所提及的两部,这部作品刻画了两个家庭。原本毫无关系、生活幸福平静的两个家庭,因为抱错了孩子,就此纠缠在一起。一方面是命中注定的血缘关系、血浓于水的亲情,另一方面是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父子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的羁绊,两个家庭的父母该如何抉择?这需要我们自己去阅读体会了。值得一提的是,是枝裕和并没有夸张地刻画两个家庭的父母包括孩子在知道真相之后的崩溃和歇斯底里,而是着重刻画了两个家庭中的父亲,在接受现实初期,再到慢慢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所达到的内心的自我成长。因此这本书对于每一位男性来说,都是不得不去阅读的一本佳作。《如父如子》同样深深地触动着我。我们时常以相处时间的多少来认定我们与一个人的关系有多亲密,与一个人的感情有多深,这固然有道理,但是却不能完全把时间的多少拿来掂量爱的分量。爱与情,并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解读的。

无论是《比海更深》,还是《步履不停》、《如父如子》,甚至是是枝裕和的其他作品,都在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幸福的生活注定要跨过一个个泥潭。从是枝裕和的文学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是电影大师,也可以是一个将生活的哲理娓娓道来的小说家,他的《奇迹》、《下一站,天国》等文学作品都是值得一看的。是枝裕和能很好地刻画人物、讲述故事,他是感性与理性兼具的作者。

《下一站,天国》

《奇迹》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