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大能量②丨欧洲物流中心荷兰:全球化受益者的机遇与无奈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怡清
2018-04-15 13:49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荷兰的国家名片有很多:“郁金香王国”、“自行车王国”、“运河之国”、“风车之国”......但这些国家名片的形成,却大多出于无奈——国土面积仅4.15万平方公里的“低地之国”荷兰,约一半国土位于海平面之下,约五分之一国土由填海造陆形成,自然资源极度贫乏,没有水电就只能造风车,油气田稀少只能鼓励大家骑自行车。然而,古往今来,无论是曾盛极一时的世界霸主,还是当下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欧洲物流中心,“小而精”的荷兰始终释放出巨大能量。

在荷兰国王今年2月访问后4月8日至13日,荷兰首相吕特率领4名内阁大臣和史上最大经贸团访问中国。借此契机,通过“小国大能量”系列稿件,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与您一同走进美丽平和,却又充满生机的荷兰王国。

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中央火车站,是往来这座城市者的必经之地。

这是一座已有129年历史的建筑,主楼两侧各有一座高耸的塔楼,站在对面看,右侧是显示时间的钟楼,左侧塔楼上的指针则是风向标——印证着荷兰曾经辉煌的以风为媒的航海发展史。

如今,中央火车站门前的河道中,已不再有需要看着风向扬帆远航的商船,取而代之的是不远处的一座游船码头。更热闹的场景转换到了岸上——车站门前纵横交错的电车轨道,以及车站背后蔓延至荷兰全境和欧洲多国的火车铁轨。与此同时,约70公里外的鹿特丹则承担起了阿姆斯特丹原有的港口集散功能,每日迎来送往世界货轮。

公路、铁路、水路共同交织着荷兰的物流网络,以此为门户,世界和欧洲大陆的商贸网络紧密相连。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荷兰成为天然的欧洲物流中心,全球化的自由贸易推动着这个面积仅4.15万平方公里小国将它的巨大能量辐射全球。

欧洲的物流中心

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北麓的莱茵河是欧洲大陆的主要河流之一,它一路向北穿过德国来到荷兰鹿特丹。在这里,莱茵河遇到了来自法国北部朗格勒高原的马斯河。两条河流交汇后直接流入北海,与全世界的海洋相互融通。

在莱茵河与马斯河交汇形成的三角洲上,因势而起的鹿特丹港历经八个世纪的起伏,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0多公里长码头的世界级港口。在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年代,鹿特丹港曾一度牢牢霸占着世界第一港口的位置数十载,而今,鹿特丹港仍是欧洲第一大港口、世界前10大港口中唯一的非亚洲港口。

联合利华鹿特丹总部。除了在二战中幸存的市政厅等古老建筑外,商业气息浓厚的鹿特丹随处可见现代化的建筑。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怡清 图

“在鹿特丹港,每24小时进出口货物的附加值就超过5000万欧元。”鹿特丹港务局企业战略师米希尔(Michiel Nijdam)介绍道。

借助地理优势,荷兰将鹿特丹港打造成为欧洲转运和物流中心,提供储-运-销一条龙服务。在港口保税仓库中,待售和待转口货物可整船寄存,分装中心则帮助货物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再包装。随后,以鹿特丹为原点,货物通过成熟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网络,抵达欧洲大陆数百个目的地。此外,优惠的关税政策、自动化的装卸流程、电子化的通关手续,更吸引了外国船只来此过境。

去年,鹿特丹港集装箱吞吐量急剧增长了10.9%,达到1370万TEU(标准箱)。

不仅在海运领域,于2016年开通的成都-蒂尔堡-鹿特丹班列也更衬托出荷兰作为欧洲物流中心的重要地位。

“1.0947万公里的蓉欧班列只需花费15天,还能在中荷两国实现‘门到门’服务。比海运速度提升了三分之二,比空运则便宜了四分之三。”运营专线的荷兰合作伙伴、总部设在蒂尔堡的GVT物流集团总经理罗兰德(Roland Verbraak)介绍称,目前从中国运往荷兰的货物以电子零件和鞋子为主,从荷兰运往中国的则多为啤酒、葡萄酒、奶酪等当地特产。

“还有更多荷兰企业对在中国开展业务产生兴趣,它们正通过蓉欧班列将产品样品运到中国测试市场。”罗兰德补充道。

蒂尔堡货运火车站,通过蓉欧铁路从中国运抵荷兰的集装箱等待着被分运至欧洲各地。

“物流是荷兰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很多企业在荷兰设立了总部。”荷兰工业和雇主联盟(VNO-NCW)主席汉斯·德波尔(Hans de Boer)指出,英国脱欧后,荷兰的地理位置和硬件设施优势将更加明显,将吸引更多中国投资者着眼于荷兰。

来自上海的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已决定把欧洲总部设在荷兰。“这个决定与英国脱欧不无关系。”该公司首席市场官陈浩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坦言。

今年3月,联合利华也选择离开伦敦,把鹿特丹变成了唯一总部。“这是我们基于未来30-50年的发展决定的。”联合利华CEO、荷兰人保罗·波尔曼(Paul Polman)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解释道。

在陈浩看来,除了英国脱欧的“助攻”,荷兰自身的税收优惠和物流优势本就非常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荷兰人非常看重实用主义。从清朝开始,荷兰人就和中国做起了生意。从古至今,商业基因一直刻在荷兰人的骨子里。”与荷兰人打交道多年的陈浩评价道。

希望保持中立又不得不“屈服”

“17世纪开始,荷兰就与中国开启了贸易往来。”荷兰外贸与合作发展大臣卡格(Sigrid Kaag)4月9日率团访问上海时不约而同地提到这段渊源。

“当下,荷兰是欧洲的(物流)门户,中国则是亚洲的门户,鹿特丹港的30%股权由一家中国企业(香港和记黄埔)所有。我们可以打造非常强大的伙伴关系。”卡格向澎湃新闻强调了两国合作的潜力。

忙碌的鹿特丹港区一角。

卡格的上海之行是荷兰首相访华系列行程之一。4月8日-13日,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为契机,荷兰首相吕特(Mark Rutte)率领4名内阁大臣和165家企业、机构代表来到中国,兵分多路,从农业、食品、园艺及原材料;生命科学和健康;物流和电子商务;智能和绿色交通系统;水管理和循环经济五大领域寻求两国合作新契机。

截至目前,荷兰代表团已在华签署了36项协议和合作备忘录,价值2.4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

这是继2013年、2015年之后,吕特作为首相第三次访华,也是其2017年开启第3任首相任期后的首次访华。

“全球化”、“自由贸易”是吕特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等中国领导人会谈时被频繁强调的概念。

近期,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500亿美元商品增税,“贸易战”的话题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我们都是自由贸易的受益者,贸易战只会产生‘双输’局面,输家也包括欧洲国家。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起信心和信任。”卡格向澎湃新闻表达了荷兰立场。

“短期来看,欧洲国家或许在中美贸易争端中有利可图,但长远来看,‘贸易战’不是好事。”来自荷兰林堡省区域发展与投资公司的伯特•儒纳说。

全球化与国际自由贸易,正是荷兰立足之本。早在大航海时代,荷兰依靠强大的海上运输、战斗能力,建立起殖民帝国,成为早期国际贸易的主导者。1602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诞生。在距离码头不远的股票交易所里,人们为即将航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和其他参与者提供资金,作为回报,商船从世界各地返回后,将带回的货物分发给投资人。

早就从国际贸易、物流中尝到甜头的荷兰人,也将协商合作之道用在了当下的国内、国际关系各个方面。过去数届选举中,荷兰政府都形成了多党联合政府。

同时,荷兰也是欧共体和北约最早成员国之一。

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398年后的2000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和巴黎证券交易所、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合并,形成世界上第一个跨国境的泛欧交易所。

“贸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全球化,也希望在这其中保持中立。”儒纳说道。

“这个在农业、科技、商业领域都迸发了巨大能量的小国在欧盟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陈浩补充道。

但是,想要左右逢源的荷兰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

就在前不久,随着英国和俄罗斯围绕前双面特工斯克里帕尔中毒案的矛盾日益升级,3月26日,为表达对英国的支持,欧盟14国宣布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其中,荷兰宣布驱逐2人。

“这样的情况非常罕见。”荷兰外交部下属企业局工作人员马杰拉(Marjella)在看完新闻沉默了几秒后说道,“在2013年俄罗斯驻荷兰参赞虐待自己孩子被荷兰警方拘捕、2014年的马航MH17事件之后,近年来荷兰与俄罗斯的关系颇为坎坷,但双边关系中我们会通过协商来解决,从未出现过驱逐外交人员的情况。”

“这次是欧盟的事。荷兰希望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中立,但‘欧盟成员国’和‘北约成员国’两个身份标签,带来了太多‘迫不得已’。”马杰拉无奈地补充道。

    责任编辑:茹存峰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