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与王小波的三次“邂逅”

藤藤
2018-04-11 11:33
来源:澎湃新闻

王小波代表作。视觉中国 资料

2011年,高考后的夏天,是迄今人生中最宁静的夏,蝉鸣与蛙声都像是安魂曲。有天午觉醒来,一口凉茶一本书,就在那时候,我第一次遇见了王小波。

所谓的书其实是手机里的电子书,那年还没有Kindle,iPad还不流行,那时候风靡着的还是3.5寸屏幕的小手机。就在那个小手机里,我读到了《黄金时代》。我读得很随意,读完的时候觉得这大概叫黑色幽默,我喜欢。不过高中的我有些厌学,讨厌语文,也并不喜欢看书,觉得这小说有趣,但也没有在意或去寻找这个作者的其他书。就这样擦肩而过了。倒也不悔。总之后来是读了王小波,读了个遍。

我本科的专业是社会学,在专业课开始密集的一个学期,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同性恋群体专题、社会学思想中的女性主义等的话题讨论中,常听到李银河教授的名字。由于对话题的兴趣,我去查了李银河的百科,配偶一栏的王小波很是眼熟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再点进他的百科,看到了《黄金时代》,才恍然大悟。这也就是第二次遇见了。想来也是巧,下了课便跑去图书馆借他的书,但大多被借完了,这才知道他的热度。最终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本王小波的杂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本他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自己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短篇小说。

第二次读《黄金时代》倒像是初读,因为第一次囫囵吞枣,不大记得了。不过再读时有与第一次一样的感受,那就是被王小波一本正经到难以辩驳却又带着荒诞的逻辑逗笑了。王二对于如何打破“破鞋”谣言的理论甚是有趣,随着故事的发展,陈清扬先是偷汉子,真成了破鞋,不再是谣言,这是打破谣言的第一种方式;再后来,陈清扬写交代材料,光明正大地承认自己与王二的关系,那这就不能算作“偷”,再次击破谣言。

第二遍读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陈清扬说明过自己不想被误认为破鞋并不是因为看不起破鞋,“据她观察,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人失望。因此她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而只是因为她根本不是破鞋,“假如一只猫被人叫成一只狗,它也会感到很不自在”。这样单纯而不带偏见的求真,希望别人认识真实的自己,而并不是要刻意在他人那里得到好的印象,这个行为让人觉得美好而浪漫。这种单纯让我也爱上了陈清扬。小说主角开放的价值观让人觉得舒适自在,更加欣赏王小波的思维,但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人逃不出预设的压抑感。

《黄金时代》很符合王小波后来说过的一段话:“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与人交流——《未来世界》得奖感言)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在压抑中创造一种可爱的逻辑,一种值得玩味的有趣,一种自然而然的性爱。

再读《绿毛水怪》、《红线盗盒》、《万寿寺》、《红拂夜奔》,一本接一本,看到了王小波尝试着卡尔维诺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对他推崇的《情人》中打破时间的写法的尝试。但他的作品与卡尔维诺、与杜拉斯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因为他的反抗精神,这些反而让他的作品脱不开伤痕文学的一些特质。他的文字中总流动着社会的压抑与愚昧,靠着两三个主角的特异并不能划破这种笼罩。所以连着读了几本后不得不停了下来。虽然小说很是有趣,但那段时间总觉得天气是阴沉得透不过光,空气都凝滞了,连室友都说我话少了。

拾起《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第一次读王小波的纸质书,也是第一次读他的杂文。相比他的小说,杂文的阅读感舒适很多,不那么沉重。杂文让我接触到了另一面的王小波,就像是走出了“文革”,进入现代社会后的他,一篇接着一篇完全停不下来。我很爱他的杂文,讨论文学与电影、描述文化现象、诉说自己的经历、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扯出话头,三言两语之间表达出观点与态度。他是个智慧而又幽默的人道主义者。

接着就拿出了王小波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算是与我所学专业挂钩的读物了,可以假装自己是在学习而安心地读起来。在实证气息浓厚的专业熏陶下,我对于书中描述的数据与状态持保留态度,但考虑到写作的时间,这是可以原谅的。我想这本书起到的更多是一个打破结界、打开大门的作用。

即将离开大学的那一学年,也正是事多的时候,我承担了班级部分的学生工作,和我一起共事的是一位男生。三年多的同学,我们大概没说过几次话,但却经常从同学处听说对方的事,隐约间我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想法有些像。共事之后,我俩基本在饭桌上讨论事情,本科的学校校内有吃不过来的馆子,等上菜、吃饭、坐着消化一下到起身出去,从生分到熟络也就两三次午饭的时间。其实谈公事只需要几分钟罢了,接下来就聊音乐、聊电影、聊小说。我们的偏好很像,这就聊到了王小波,我们都读过他,喜欢读他写的东西。后来也渐渐地发现我们像在对一些事足够理性,像在某些方面反骨,像在偶尔的超脱,这些却正好都能在王小波的小说里找到。

这就是与王小波的第三次相遇。因为听那位同学提起才发现还有些王小波的作品没读,所以我查漏补缺,又去读王小波了。《我的阴阳两界》、《革命时期的爱情》,这两部小说中延续着王二与陈清扬的爱情,这是王小波独有的对爱情的写法。如果说以前读到的小说中的爱情有可比作烈酒、可乐、果汁,那王小波式的爱情倒像是矿泉水——注意是矿泉水而不是白开水,常人都是可以凭口感区分矿泉水和白开水的。相比煮开又凉了之后寡淡无味的白开水,矿泉水有种难以言喻的味道,这种味道是内敛隐含的,偶尔还会有一种不同于糖的甜味。

其他的比如《舅舅情人》、《三十而立》、《似水流年》等等,几乎把王小波的小说翻遍了。

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我发现一本跟其他有些不同的书——《爱你就像爱生命》,在这里我看到了王小波除小说、杂文之外的第三个面。王小波很可爱,也很直白,他对女性的尊重在他的小说、杂文之中能看出,但《爱你就像爱生命》是他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位女性,剔除爱慕的成分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尊重。这种尊重跃然于纸上。

再读王小波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其中有不少重复的文章,三本下来其实看得挺快。这么一扫完,更觉得他是一位很真诚的人,通过杂文你就能够看到他本人。有人评论说,他的杂文看久了就是一个腔调,没意思。我也有类似的感受,但我想表达的是,王小波从来都说真的、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他初衷不改,所以这些杂文才是同一个腔调。同一个观点放在不同的事情上便有新的想法产生出来,照着没意思的说法,岂不是我秉持着同一个观点看待不同的事情便成了无意义了嘛。

王小波的作品于我是个罗曼蒂克的国度,可惜生活不似他的小说,生活中处在感情中的人也不会有他小说中那般没有丁点犹疑就能开始,没有半星拖泥带水就能分开。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