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一周年|造11万亩“千年秀林”:每棵树都有“身份证”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发自河北雄安新区
2018-04-03 07:29
来源:澎湃新闻

被种下的油松为雄安的田野增了一些绿色。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图
在栽下一颗油松树苗后,64岁的老李来不及多停歇,他挥起铁铲,小心翼翼地平整着树苗周围的沙土。
“不敢含糊,监管员指不定就晃到我这儿来了。”老李拭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老李脚下的这片林区,位于河北雄县县城西侧数公里处的雄安新区9号地块,自2017年11月13日种下第一颗树开始,这项名为“千年秀林”的生态工程每日都在滋生更多绿意。

据雄安新区官方披露的信息,2017年秋冬季开始进行的造林工程涉及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的8个村,造林总面积达9934.6亩,而在2018年,新区还将进一步开展10万亩造林工程。

雄安新区的植树造林现场
雄县瓦匠老李正在造林现场浇灌树苗
根据新区生态建设要求,预计在2030年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大于70%,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倍。
而今,每一位穿行在雄县和容城两座县城之间的人,都能看到一片片葱茏的树林正一点点长大,每棵树上悬挂着的二维码记录着树苗的来源和规格,一本《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成为老李们的行动指南。

“千年秀林”工程实施半年后,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正参与到种树的过程中,伴随着“千年大计”的宏大叙事,那一棵棵随风摇曳的树苗也悄然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和观念。

“感觉就像埋了个宝贝。”3月28日,在雄县做了一辈子瓦匠的老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说。

“每棵树都有专属身份证”

3月28日,在容城县平王乡仇小王村南保津公路两侧,种树工人们正在新区9号地块1区造林现场忙碌着。

位于新区9号地块的造林现场,植树工人们正在忙碌。
“你看看,树上都挂着个二维码,就像是个户口本、身份证。”被问起这些树有啥不一样的地方,老李指着树苗上的白色卡片说。
澎湃新闻近距离观察发现,种下的树苗上都悬挂着统一规格和样式的二维码卡片,并标有“雄安森林”字样及具体编号。

植树现场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说,被种下的每棵树在苗圃选材时就登记了二维码,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详细了解苗木的来源、树种、规格等情况。

在此之前,雄安集团生态部博士徐成立也曾介绍称,这种通过大数据管理的方式,可以将每棵树的信息、长势等牢牢掌握,便于后期维护和管理,也防止了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和“倒苗”,移栽非苗圃树。

而在老李看来,这些二维码让自己心里感觉踏实了不少。

“种树怕就怕我们种了就没人管了,有了这么个‘身份证’就感觉自己花的功夫后面还有人念着。”老李说。

据雄安新区官方披露的信息,在树苗栽种后,“二维码”将全流程记录从栽培、检查、管护、修剪等的全过程,树犹如人在新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新区还将通过实时监控与人工巡查、无人机飞防与人工养护相结合等手段,对每一棵树进行监控、跟踪,严防病虫害、森林火灾,确保造林成活率、后期监护的落实。

而系绑二维码的铁丝也有特别之处,为防止损伤树苗,造林团队专门设计了一款“雄安森林扣”,这种绝缘软塑料铁丝会随着树苗的生长,自然地一点点松开。

一位来自外地的造林工人对澎湃新闻说,自己上小学时,当地便经常组织学生上山义务植树,但有的地方即使多年过去,“荒山还是荒山,树种下去没人管”。

“这边这么做感觉还是比较用心的。”这位造林工人说。

造林也有专门手册

给栽种的树苗附上二维码,凸显了树苗的生命本质,而这也与“千年秀林”工程的内涵相契合。

3月30日,雄安集团通过官方渠道公开解释称,树在雄安被视为与人一样具有生命情感价值,所谓“千年秀林”,指的不是每一棵树都能活一千年,而是树本身能够像人类一样能自然演替、生生不息。

这一内涵在具体执行上还有其他落地之处。

新区9号地块的造林工程所构建的是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近自然森林,在我国尚属首例。

在老李种下油松的间隙,不时有挂有“监管员”袖章的工作人员在林间穿行巡视。

老李拿起水管浇灌新栽种的树苗的根部,监管员走到老李身旁,蹲下身子看了看说,“要确保浇透。”

这位监管员告诉澎湃新闻,其工作职责除监督安全生产外,更多的责任在于确保植树的质量,而为此雄安集团还专门编制了《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怎么种树都有详细的规范,工人要按那执行”。

在植树现场的多位监管工作人员说,树上的二维码让苗木的选取和维护有了更多保障,而这本手册还把树坑的直径深度、工人怎么浇水等具体问题予以规范,比如围堰内径应大于树穴直径10厘米,深度应为20到25厘米。

澎湃新闻在植树现场走访发现,造林项目经理部制作了多块栽植苗木流程示意图、养护工作安排及相关标准示意图等宣传牌,栽植流程中包含二维码扫描、土球直径测量、地径测量、喷漆标记等多项内容。

“这可不是像有的人想的那样,挖个坑把树苗放下去,再浇点水就完了。“植树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说。

“千年秀林”工程里每一棵种植的树上都有记录信息的二维码。

植树工人优先招募当地人

雄安新区的森林在不断生长。

据新区官方的消息,新区正以9号地块1区造林经验为基础,在今年推进10万亩植树造林工作。

与此进程相伴的是,参与“千年秀林”工程的雄安人也多了起来。

老李家住雄县县城,每天清晨7点,他会骑上电瓶车穿过熟悉的田野阡陌,赶上7点半的上工时间,时而拿起铁铲子对照着标准数据栽植树苗,时而拿起水管浇灌。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老李熟悉的生活方式是带上工具和建材,给人家装修房子。

“在农村,瓦匠还可以,干一天活收入能有两百元。”老李说,现在新区建筑工程暂停是一方面,更多的考虑是岁数大了,趁着春天种点树也好,“春节后来的,刚一个月。”

多位参与造林工程的当地人对澎湃新闻说,每天的工钱在100到150元之间不等,紧邻9号地块造林工程现场的容城县平王乡仇小王村,前后有超过百人参与造林。

“植树造林的,有外地的,但是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多位植树造林现场的监管人员说。

据此前雄安新区官方发布的消息,为完成“千年秀林”工程后期造林工作,相关部门正培养队伍,并创新造林的机制和模式,优先招募当地工人,从而解决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此外,新区还在探索实施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合作方式,以企业与农户或集体间多要素多方式合作,使群众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

按照拟定的目标,整个“千年秀林”工程有90多万亩森林需要种植,这项“十年树木”的长期工程将主要由老李这样的当地人接续干下去。

“千年秀林”工程未来面积将达90万亩。
“从长远看肯定是个好事”
坐落在华北平原腹地上的雄县、容城和安新三县,很大程度上因白洋淀而生,田野交错的平原之上的一池碧水,使生态之城的概念在雄安新区创设之初便成为方向。

“蓝绿交织”的理念贯穿在新区建设过程中,“蓝”指白洋淀,“绿”即指大面积植树造林。

根据新区生态建设要求,预计在2030年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大于70%,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倍。“千年秀林”工程的造林面积将达90万亩。

宏大的时代叙事也悄然改变着很多参与其中的雄安本地人。

老李向澎湃新闻感叹,自己干了一辈子瓦匠,在雄县及周边装修建设了无数或高或矮的房子,现在种下这些树也算是参与了雄安新区的建设。

“从长远看,肯定是个好事。”老李对澎湃新闻说。

多位雄安当地居民说,此前雄安三县林地面积不多,走出居民点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耕地,现在一走出雄县县城能看到道路两旁越来越多的绿色,总感觉有一些不一样,自己去种了树也才知道好的生态环境来之不易。

“空气肯定会更好,蓝天肯定会更多。”仇小王村村民杨正说。

50岁出头的杨正此前在南方等地打工,干得都是体力活,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看多了沿海大城市的绿意葱茏,每每想起老家带着灰色调的村庄,便觉得相比之下暗淡无光。

在听到新区成立的消息后,回到家乡的杨正也曾参与这项植树造林工作,在他看来,种这些树正让古老的村庄有了新的色彩。

老李对澎湃新闻说,自己只有两个女儿,现在已经出嫁,自己没有太多后顾之忧,下一步再看看新区有啥更多的变化。

老李说,之后有机会自己会带着外孙来看看,那时家里的后辈也能看到自己为家乡做的一点贡献。

“感觉像埋了个宝贝。”老李笑着说。

    责任编辑:王选辉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