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门国家精品课里外语类仅十门,“外语慕课还大有可为”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廖瑾
2018-03-26 10:55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部去年公布了490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外语类课程有10门。我认为(潜在)提升的空间很大,未来外语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还可大有所为。”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表示,慕课作为互联网与高校结合的产物,深刻推动了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技术变革,为包括高等外语教学在内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轨超车提供了良好机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发表讲话。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廖瑾 图
徐青森表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迫切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这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语人才的渴望,也促使高校开展线上线下外语课程的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同样认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角色对人才培养要求逐步提升,聚焦教育、放眼世界、着眼未来,三者共同的作用使得慕课教学成为高等外语教育必然的选择。

虽然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就密切关注视频公开课和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态势,2013年中国慕课初见成效,但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守仁认为,相比于其他课程,中国的外语专业慕课发展仍然“显得滞后”。

“490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计算机专业的慕课最多,中文慕课在学生中也很流行,但是外语的相对较少。”究其原因,王守仁分析称,或与老师有畏难情绪,以及投入时间和研究耗费的成本有关。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颖也看到周围愿意尝试慕课的教师相对较少,“不是资金成本的问题,而是人力和精力的问题,慕课想要做出品质还是很复杂的”。

相较于其他课程,李颖认为,外语慕课的难点在于精准性,小到每一个字母,标点符号也要去查去抠。另外,在与技术团队配合时,也会出现人员对国外地名不熟,找图片时把南半球地名当做北半球某同名处的“乌龙事件”,这就对外语慕课内容上的把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MOOC课程好像不大成功,前面火热了一阵子,现在慢慢又降温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胡卫13日在接受未来网采访时表示,目前互联网教育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做教育的人不懂智能化,不懂信息化。很多公司在做教育软件,也在开发数字化的产品,但是他们不懂教育,就懂技术。

在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到慕课制作的过程中,李颖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她强调:“技术可以是锦上添花,也可以是雪中送炭,主旨是要服务于内容,在保障内容的前提下,运用技术。”她认为,如果大量运用技术或许只是让在线教育更加花哨的话,对内容不起作用的技术没有意义。

同样,王守仁认为慕课制作中,老师要占主导地位,课程设计很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提出想法让技术公司实现。而对于其中的协调和融合问题,他表示,慕课的制作就像“拍电影”,需要一个“导演”角色的存在,进行全场指挥统筹。

但是,李颖并不排斥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对于校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宣称将人脸识别、表情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技术引入教育。她认为,这些企业的技术走在比较前沿,让它们尝试新技术未尝不好,但是高校也应该关注,提出建议。

3月23日,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OCs正式发布上线。作为我国首个以外语学科特色为主的慕课平台,汇聚了全国多所具备外语学科优势的院校的综合语种资源。基于该平台,全国各高校将共同完善教育模式、优化学科发展、强化科技攻关、提升师资水平,促进跨校、跨区、跨国资源交流共享,增强院校科研学术影响,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同时,UMOOCs还服务教师,改善教学计划,助研利教、减轻负担、提升效率;助力学生,打造资源共享、体验多元、灵活开放、积极互动的泛在化外语学习空间。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