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军代表建言:将小剧种扶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实习生 郑洁
2018-03-18 21:2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瑰宝,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内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外化着中国人的情感。而漫长的历史长河演进过程中,戏曲艺术又因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而诞生出多种多样风格鲜明的戏曲剧种,这些地方戏曲剧种由一方水土的人民历代滋养,同时又能折射出一方地域环境下的风土人情。可以说,全国300余个戏曲剧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基因的多样性,是世界戏剧百花园中大放异彩的一个群体。”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昆剧艺术家柯军向这次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院团建设、抢救保护地方戏曲剧种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柯军。 钱奕羽 摄

柯军在《建议》中写道,根据文化部2017年12月26日公布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截止2015年8月31日,全国现有戏曲剧种348个;241个剧种拥有国办专业剧团,其中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专业剧团。还有107个剧种没有专业剧团,只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

柯军在《建议》中分析,在深入解读数据后发现,虽然现存戏曲剧种总体数量不少,看似比较乐观,但实际上戏曲剧种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一些国办专业剧团实际的创作演出能力和演出水平比较低下。120个仅有1个专业剧团即号称“天下第一团”的剧种,大部分生存状况堪忧,为了生存常年下乡演出,基本的艺术质量不能保证,更没有能力、没有时间创排新剧;特别是107个仅有民营团体和民间班社的剧种,尤其是其中70个仅有民间演出班社的剧种,基本的演出活动都难以保障,堪称命悬一线。

《建议》指出,当前全国具有创作演出能力的剧种不足戏曲剧种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我国戏曲艺术还处于脆弱的生存环境之中,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生存危机。如果不给予它们具体而有力的扶持政策和扶持力度,国家繁荣传统戏曲艺术的阳光雨露不能惠及到这些剧种身上,那么这些剧种仍然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柯军认为,剧团的有无,决定了一个剧种的存亡。他在《建议》中表示,戏曲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专业性的艺术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团体组织来表现、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全国各地不同的戏曲剧种独特的艺术特色,需要专业化的剧团来保存。

针对当前戏曲院团不同体制并存的现状,柯军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以利于不同生存现状的戏曲剧种更好在生存、发展。

在具体建议方面,柯军总结了四点:

第一,建立省、市、县各级专门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把剧种、剧团的扶持政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相结合,把当地各地方戏曲剧种集中在一起进行抢救、保护、扶持。在加强各剧种艺术的传承、保护、挖掘的基础上,培养各剧种可共同利用的人才资源,如编剧人才、导演人才、乐队人员、龙套演员等,资源共享,培养和提高这些剧种的演出能力,激活其艺术活力。

第二,实施“大团拉小团、强团帮弱团”的定点帮扶政策。在各省、市内部,寻找并确定一对一的帮扶对象,让大团、强团的表演艺术家帮助规范和提高小团、弱团、小剧种演员的表演水平;派编剧、音乐等专业人员对小团、弱团、小剧种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工作,恢复和增加演出传统剧目数量,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他们编创新剧目。

第三,组织专业戏曲演员和戏曲专家,对各戏曲剧种进行戏曲基本知识和表演艺术的普及工作,总体提高戏曲剧种的艺术规范和艺术水准。

第四,剧团是戏曲剧种存活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加强地方戏曲剧种的剧团建设,将剧种保护与剧团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对于107个仅有民营剧团和民间班社、没有专业剧团的剧种来说,要大力鼓励并扶持其建立专业剧团,各级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只有保证384个剧种每个都至少有一个专业剧团,我国戏曲剧种的多样化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建议》最后,柯军表示,戏曲艺术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戏曲剧种的多样性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样式。作为当代文化艺术从业者,有责任守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将其发扬光大,留给后世子孙,让今后的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灿烂与多彩。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