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将帮林郑月娥推广香港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2018-03-19 07:59
来源:澎湃新闻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智思。 受访者供图

对于陈智思来说,全国两会的会场并不陌生。

出身金融世家的他,是叱咤香港保险业的风云人物,曾是最年轻的行政会议成员、最年轻的立法会议员。从2008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他已经连任三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2017年,林郑月娥当选为新一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后,担任新一届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的陈智思,掀起了不小的舆论风云。关于他的传说变得多了起来——林郑月娥当选的幕后“操盘手”,女特首的四大“财金智囊”之一。

因此,在新一届全国两会上,陈智思的发言与履职表现备受关注,但他在面对媒体时尽显低调。直到3月17日,陈智思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还原了林郑月娥当选女特首的背后故事,透露了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执政脉络,同时描述了他眼中的香港未来。

“一带一路”与“一行两会”

关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形象和“一行两会”新格局

澎湃新闻:你已经连续三届当选为香港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了,今年你有哪些新的关注点?

陈智思:主要是围绕“一带一路”的新形势,我更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怎么办。“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功开始,并且逐步和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不少中国企业通过这个倡议走出去。我在思考,“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如何展现中国风范。如果企业只看中自己的利益和当地资源,不注重帮助沿线国家的当地建设发展,不去注意当地民众对我们的企业怎么看,就会显得缺乏企业责任感。中国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企业形象很重要,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对提升中国形象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应该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工作进行规范。

澎湃新闻:那么在你看来,关于“一带一路”,香港能在哪些方面做更多贡献?

陈智思: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香港的法治能力,让很多国际上的投资者都很有信心。在“一带一路”深化过程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与其他国家合作时,双方都有各自的法律标准。所以,以香港法律作为合作的基础,更容易获得国际认同。香港可以在法律仲裁和咨询服务上为“一带一路”作出贡献。

另外还有我很熟悉的保险业,中国企业到“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开展业务,可能面临很多风险,在管控风险、提供保险服务上,香港的保险业发展比较规范成熟,可以贡献力量。除此之外,香港的融资配套平台在国际上也是最好的。

澎湃新闻:银监会和保监会在这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合并,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你在银行业和保险业都有较深的从业经验,这场改革将带来哪些实际变化?

陈智思:“一行两会”的新格局诞生,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新变化,以后也会长期关注香港的保险公司在进入内地市场后会有哪些不同的改变。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后的人事变化,对银行与保险业的政策会有哪些新变化,也是值得注意的部分。

对保险领域的监管可能会更趋严格。过去很多人把保险的概念搞错,有些保险公司拿着保金去海外购买了很多资产,与保险主业毫无关系。还有人觉得保险很赚钱,就都去拿牌照,滋生了保险行业的乱象。新组建的监管部门,必然会出台新的管理政策,将来的要求会更高、更规范。以后的政策必然会收紧。

变革中的香港经济

“香港从没想到,与内地之间的融合程度和速度如此之高”

澎湃新闻: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也是这次两会上粤港澳代表们热议的一个话题,你有哪些建议?

陈智思:我这次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交了建议,也在发言时说了一些观点,但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规划还没有正式出台,我能构思的空间还不够。能明确的是,大湾区的建设对香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机遇。我所关注的是,怎么去理顺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关系,避免产生发展矛盾,毕竟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强项,也有互相间的不同之处。就拿香港来说,它是世界金融中心,金融业很强大,但是大湾区的其他城市也一定会发展金融,怎么才能协同发展,是需要思考的。还有就是科技创新,这方面深圳是很发达的,但按照香港的发展思路,也是希望做好科技创新的。那么怎么去合理规划,避免城市间的功能“撞车”,在大湾区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就需要去理顺各个组成区域的利益关系。

澎湃新闻:你如何评价此时的香港?

陈智思:不得不说的是,香港现在的确面临着一些矛盾。1997年香港回归前,中央政府承诺香港制度“50年不变”。1998年,我开始参政,开始越来越感受到,很多港人觉得50年的时间是十分漫长的,反正制度不会变,那社会也变化不到哪去,不需要构思得那么遥远。也就是说,包括香港政府在内,都没有做好与内地充分融合的准备。可是到现在香港回归过去了20年,就已经走得很快很快了,香港从来没有想到,与内地之间的融合程度和速度如此之高、如此之快。

尤其是2003年之后,受SARS和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经济社会进入困难时期,特区政府为此向中央政府寻求了不少政策援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贸易政策和“自由行”。而且内地在这些年间各方面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1997年之前,多数只是港商到内地办厂,是单方面的融合。但现在的香港股票市场,70%的交易都是内地企业。香港每年近6000万的游客,之中有4600万来自内地。这样的融合速度,深深改变了香港,也颠覆了不少香港人的观念。

澎湃新闻:内地与香港的深度融合,是否放大了深圳河两岸的差异?近年来,香港社会时而会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

陈智思:香港本地仅有700万人,来自内地的同胞们给香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会,但这种变化也带来了社会资源被分享等现实问题。就拿教育来说,每一所香港的大学,都有10%的大学生来自内地,他们可以说是内地最好的学生。所以内地学生的到来,给香港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香港与内地在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及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冲击,这些都是香港没有准备好的,所以在香港社会就产生了很多种声音。

澎湃新闻:有观点认为,香港的经济地位已经逐步被内地几个城市所取代,在你看来是如此吗?香港应该如何去迎接新的变化?

陈智思:并没有被完全取代,但是内地不少城市的迅速发展,的确带给香港很大的竞争压力。这是无法避免的,一定要接受行业的淘汰。现在很多香港人已经开始讲,在港口贸易上,深圳和上海的港口都比香港大,几年后香港的业务肯定会减少。所以现在香港已经在思考如何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增长点。

以我个人为例,我原本在香港也开了银行,但在2006年时,我决定关掉银行业务。当时我就在想,照着内地市场的发展速度,再过十年,我的银行还有竞争力吗?现在真的过了十年,回头看我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我关掉银行,不是因为我的银行有问题,而是以当时的基础,我的银行只适合服务本地,我缺少在内地的网络,而客户们今后需要更多的开放。在金融业,每天都有新的科技在出现,规模不够的银行,没有资源去开发新科技,所以香港本地的金融机构,在过去的十年间被逐步淘汰,本地家族拥有的银行,现在已经不足两家。

但我相信,香港会不断有新的行业和服务会推出,比如医疗市场,现在很多人都需要高端医疗,已经有很多内地人来香港寻求合作了。在管理、咨询、高端服务等领域,香港具备得天独厚的经验和体制基础,在未来也会诞生更多的新机会。不仅如此,香港是中国走出去的最好的平台,而且在金融领域,上海和香港可以分工,一个负责境内,一个面向境外。

女特首当选的幕后

“林郑比任何人都理解香港政府的运作,但我能在对外沟通上帮助她”

澎湃新闻:林郑月娥当选为香港特首之后,很多人称你为幕后“操盘手”、“首席智囊”,你怎么看待这些评价?

陈智思:其实有些夸张了。在选举过程当中,我的确做了林郑月娥竞选办的主任,但她本身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外面给我那些评价,主要是因为我来自商界,有一定的优势,沟通能力比较强。林郑当了30年的公务员,她非常能干,但在与各界沟通方面,我的工作能弥补她某方面的不足,但是她的当选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贡献。

很多人说在选举中我和林郑的工作比较密切。我和她相识了差不多有20年,在过去的那些年里,与她有过很多次工作上的合作。她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的时候,我是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主席;她担任发展局局长时,我担任古物咨询委员会主席;后来我当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我的很多社会工作也都和她对接。所以我们之间原本就有非常多的工作合作机会。就是因为这些,去年一月,她找我担任竞选办主任。我就来帮助她,我完全没想到她会找我当,更没想到她会真的当选特首。在选举过程当中,我们合作得非常好,所以外面很多人才有了这些对我的评价。

陈智思与林郑月娥。 受访者供图

澎湃新闻:你怎么评价这位新任女特首?

陈智思:她真的非常敬业,非常拼,为了做好工作,可以不睡觉。去年她当选后,要去东南亚官式访问,泰国政府安排她早上会见官员,下午和晚上与商界见面,进行晚宴,但她第二天一早又要赶回香港参加另一个重要活动,所以她就必须要乘坐早上6点的飞机,4点就要起床赶去机场。但前一晚的会面进行到晚上11点多才结束,她和我们说,只有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就不睡了,可以处理手头的工作。

几个月前也是如此。她来北京开会,但还要赶回香港参加一个开幕会。为了不耽误北京的会期,同时也准时回去参加仪式,她就搭凌晨3点的班机飞回去。一般人在这个时间坐飞机,都是要睡觉的。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睡了,唯独她没有睡,一直在改一份稿子,一落地就交给了同事,准时发稿,然后马上赶去参加仪式。

她非常投入工作,反而让我有些担心。她不仅要处理本地问题,还要代表香港展开对外经济交流工作,更要与中央政府密切对接。她担任特首还不到一年,但她对于香港的发展是很着急的,房屋问题、香港竞争力问题、民生保障问题,很多很多。她总说自己要在五年任期里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她真的很不容易,我很担心她的身体,休息的时间太少了,每天都不超过5个小时。

澎湃新闻:新一届港府有哪些执政新思路?

陈智思:香港最大的矛盾在于中产阶层,他们没有能力购买高端服务,也无法享受底层服务。新一届港府的目标,也在中产利益。

在医疗、人才培养、住房问题上则会投入得比以往更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住房矛盾,港府正在进行新的供地规划。目前香港有50%的人没有自己的房子,而房价调控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所以不能只采用一种方法,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让有产者与无产者都能满意。

同时准备提高教育投资。过去20年也投入了很多资源给教育,但远远不够,接下来还要继续加大。在医疗方面,香港老龄化矛盾严重,再过五年,香港老龄化速度会明显体现,香港将会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新的财政预算案,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将有3000亿元投放在医疗配套建设上。还有就是人才培养,将鼓励更多人进入医疗行业,目前也已经投放资源进行培训,但不能只靠香港本地培养,还要引进各地资源。在高科技方面,过去十年,香港投放的科技投入不够,新一届港府也比以前多了几倍。除此之外,香港与中央政策也会越发紧密相连。

澎湃新闻: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帮助林郑月娥?

陈智思:林郑比任何人都理解香港政府的运作,我能帮的地方其实并不多,但在对外沟通上,我能多帮助她。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方面,我们可以帮助她推广香港。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