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库报告︱新时代对中国智库提出了这些新要求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宁
2018-03-16 22:44
来源:澎湃新闻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智库发展现状不适应新时代的问题显得愈发突出。

3月1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复旦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基金会、全球化智库、澎湃研究所举办了一场“2017年中国智库报告发布会暨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讨会,多位来自国内顶级智库的代表发表了主旨演讲。

上海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王荣华在发言中提到,“由于每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各自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因此,各国智库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都是独特的。”他强调说,智库发展没有统一的道路和模式可循,中国智库发展不应套用西方模式,应当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探索适合当下国情的智库发展模式。

随后发言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理事长兼主任黄仁伟指出,当下中国智库发展要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不与媒体结合将会落后于时代。智库应当借助媒体传播来放大社会影响力,而媒体也可以依托智库增强自己报道的广度与深度,提高言论公信力。

澎湃新闻作为中国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新媒体之一,一直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具有深度的原创内容。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在发言时谈到,传统媒体转型已不再是新的课题,而转型的着眼点也不再单是关注传播的量级,澎湃新闻希望通过智库建设将更为优质的内容变现为真实的影响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作为首创中国智库排名先河的智库评价机构,自2014年起连续五年发布《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2017年位列“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前三甲的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智库报告》围绕“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主题,就新时代对中国智库提出的新要求展开了以下阐述与分析:

第一,新时代呼唤中国智库提高资政能力。众所周知,自2015年初,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见》以来,中国智库发展进入“快车道”,取得了丰硕的资政成果。然而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相比,智库能力建设跟不上,智库发展格局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体制内、外智库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智库发展的差异也较大,各类智库掌握的决策信息和人才资源也不均等。因此,针对中国智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化智库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智库内部管理流程、提高智库成果质量和资政能力,真正解决决策咨询“不到位”、“不解渴”的难题。

第二,新时代要求中国智库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主攻方向,多解民生之策。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都应该成为智库研究的主攻方向,尤其是要把教育、医疗、养老、居住、扶残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摆在智库研究的核心位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智库发展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美好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都应该成为智库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社会调研,广泛收集数据,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深层次障碍、路径和政策设计,使得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顺应时代趋势,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更加关注和聚焦民生问题,为政府多解民生之忧。

第三,新时代呼吁中国智库夯实人才队伍。智库能力建设不足,主要体现为人才不足,尤其是能够运用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展专业化研究的人才,在现代智库中普遍缺乏,智库对人才的渴求也更为急迫。近几年这种急迫感可能更为强烈,随着一批经验丰富的40后、50后的资深专家逐步离开智库队伍,导致青黄不接,亟须资深专家通过“传、帮、带”的培育和训练机制,通过总结经验,把智库参与决策的经验更好地传承给新的一代,形成智库人才队伍梯队,使得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能够成为优秀决策咨询人才的蓄水池。同时,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中国特色的人才“旋转门”正随着智库的兴起而逐步完善,无论是从智库到政府部门,还是从政府部门到智库的人员流动,正在日益频繁,这也对智库的人员评聘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新时代推动中国智库加强智媒融合。智库与媒体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优势互补、目标一致的紧密关系。智库借助媒体传播、放大社会影响力,获取舆论场对新思想的认同;媒体依托智库增强报道的广度与深度,提高言论公信力。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许多鲜活的例子来说明智库与媒体的结合,智库型媒体和媒体型智库都是智库与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新时代期盼中国智库引领国际话语权,承担着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职责。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状态融入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由此发生着深刻变化,用十九大的语言,就是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从国际规则的 “接受者”、“旁观者”向“参与者”、“推动者”,甚至是“制定者”转变。需要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传播中国价值观、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这些都应该成为中国智库国际加强交流的着力点。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