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23位教师来这里汲取养分,回去教书育人

澎湃新闻驻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李佳蔚
2018-03-10 20:3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见习记者李佳蔚 摄

3月10日,星期六,天气晴好。

阳春三月,上海气温逐渐回暖,兴业路76号门前游客众多。许多参观者排队等待入馆,也有不少游客举起相机拍照留念。

上午11时许,从宁波远道而来的23位教师步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他们来自宁波市惠贞书院,带队的是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杨云生。此前一天,他们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等多所上海中小学参观交流,临走之前,特地来瞻仰党的诞生地。

“怎么样提供更加优质和公平的教育,我想除了要有教学智慧,教师还必须有高洁的精气神。”杨云生说,通过参观一大会址,希望所有教师从革命先烈的精神中汲取养分,在未来教书育人和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

进入展馆之后,教师们分头开始参观,有的独自去看,也有两三人聚集在同一个藏品跟前。依靠展厅适当的光亮,他们阅读,赏析,轻声讨论,驻足沉思。橱窗展示的旧时代上海工人夫妇轮流穿的破棉裤、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1915年破产农民的卖田文契,无不吸引着这些教育工作者凝神注视。

历史老师宋黎明和政治老师钱静波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看得尤为细心。宋黎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教高中历史课,平常的教学中,其实收集到了不少中共一大相关的图片进行展示,但此次参观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将帮助她在以后的课堂中更生动地讲授这段历史。

“平常我们讲‘一大’这节课,按照书本教材,可能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讲完了。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这些基本知识点,再对它的意义进行概括。但其实在情感上的传达是不够的。”宋黎明说,这次参观使她更深刻地感受到近百年前国家的危难,革命先烈做出的牺牲,每一位革命先烈背后都带着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以后讲授这段历史时,她将结合此次参观的感悟,去深入地和学生交流探讨。

同样教高中的政治老师钱静波,在陈望道翻译的初版《共产党宣言》前停了很久,并擦了擦镜片低头细看。他说,陈望道先生也是教育工作者,却在艰苦的时代环境中深耕细作,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自己也能够“站好岗”,在一尺讲台上尽职尽责。

“所有的发展最终要落在人民群众身上,现在我们生活幸福,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钱静波说,他有一节课专门讲“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现在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将更生动地讲授给学生。

    责任编辑:俞凯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