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下上海新时代有新作为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栾晓娜 臧鸣 邹娟 李菁
2018-03-04 19:01
来源:澎湃新闻

一座城市的发展,和一个人行走一样,有着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步伐。身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上海前进的道路,无疑受到全世界瞩目。

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这是2017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上海提出的希望。

这一年的12月25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批复中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在这一幅美好蓝图中再次宣示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也是2008年到2017年习近平10次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屡次提出的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盘点上海过去一年前进的步伐,我们借此叩问上海这座城市的改革之道、创新之道、发展之道、治理之道。

惟改革者进

上海自贸区。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一人行走,重心若失,则会步伐不稳,城市前行亦是如此。

2017年11月15日,在全市区、大口党委书记季度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提出,要突出重点抓好当前工作,点明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即进一步谋划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

作为两大国家战略,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已被强调多年。

创设于2013年秋天的上海自贸区,去年进入第四个年头,有学者开始担心瓶颈期的出现,“当初三年集中火力猛干,所有参与主体精神状态都很好。但这种状态能持续吗?”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上海自贸区建设者自己也有着清醒认知。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点出了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等破题之道。

数据见证速度。截至2017年底,上海自贸区3.0版方案所明确的98项改革举措已全部推开,超过76%已基本完成。

企业的感受更为真切,如进口非特化妆品审批改备案试点,将办理时间从3-5个月缩短至5天,实现了进口化妆品国内外基本同步上市。2017年3月至年底,91家企业的573款进口新产品在自贸试验区完成备案,上海浦东正在成为全球化妆品的国内“首发地”。

而2017年全年,上海自贸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24.95亿元,同比增长14.85%;进出口贸易13524.8亿元,同比增长14.7%;实际使用外资70.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进入第四年,“上海自贸区速度”依旧。

同样的速度,也体现在科创中心建设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上海市委领导曾多次以此形容这桩大事的紧迫性。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今天,对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上海而言,科技创新的意义已无需赘言。截取2017年的一段时间表,就可以看出上海跑出的“加速度”。

2017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8月,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刚刚公布,“张江科学城功能性项目要尽快落地”的要求就迅速抵达;9月,三百亿元科创投资基金成立,随后张江实验室正式揭牌,剑指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10月,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成功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意味着可以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在黑洞边缘才能找到的极端物理条件……

连年的大投入,也让上海涌现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如构建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首次实验捕获一维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等。

2018年1月8日,上海共有58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占全国比例首次超过20%。上海市科委负责人表示,2014年度以来,上海获奖占比已3次刷新纪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初步成效。

“聚拢科研界‘国之重器’,打造新一代创新引擎,”《人民日报》此前聚焦上海科创时写道,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步子,迈得急,跨得大,落得踏实,走得坚定有力。

惟创新者强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前行,需要内在的动力。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2017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这既是最高领导人的提点,也是落实两大国家战略中上海得到的启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成为上海前进时牢牢记住的话。

在上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最体现上海智慧的,当属“制度创新”。

上海市委多次谈到“制度供给”的重要性: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最缺的是制度供给。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把新的要素引入原有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实现新的组合,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善、更加优质的制度保障,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上海自贸区建设之初,便明确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政策优惠的洼地”。这才有了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账户从无到有。到2017年,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已达100多项,“排头兵、先行者”的作用充分显现。

科创中心建设同样如此,2017年出台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将探索共识固化为法规条文,此后大批沪上高校的研究团队纷纷跟进,“纸变钱”提速。人才新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亦连续更迭,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为可能。

纵观上海过去一年的各项重点工作,如国企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新兴产业培育等,无不贯彻着这一思路。

可以从一桩小事中窥见上海的新变化。

2017年12月6日,星巴克全球最大门店落地上海南京西路,一时人气火爆。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咖啡烘焙工坊”的最大卖点生产区完全开放,或多或少与现有法规相悖,许多部门都可以对此说不。

但机遇面前,上海各部门没有“一刀切”,相反,商委、国检局、食药监局等部门纷纷提前介入,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该业态的专门标准。企业项目从申请到落地,起码减少了半年审批时间。

从今天回望,正是创新引擎带来的澎湃动力,帮助上海经济迈开了新步伐。

2017全年,上海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9%,与上一年持平。其中,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9.1%,房地产业增加值则下降19.1%,一升一降,意义自现。

惟精细者琢

2017年12月22日,上海杨浦交警支队和特种机动队联合巡逻执勤。

一座城市在快速前行中,步伐亦须平稳有度。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治理水平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后果不堪设想。

2017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要求上海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超大城市的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上海首先瞄向了自身的短板,列出了一长串的任务单:“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致力于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城市风貌;交通大整治严格处置交通违法,改善道路交通秩序;中小河道整治推开,要求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

由上而下,一场场攻坚战打响。任务之重,曾让不少干部感到困难,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发现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低估了群众的热情,低估了干部的能力和决心。”

多年的久久为功,让过去的一年,成了上海“收获季”: “五违四必”整治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五违”问题集中成片区域基本得以消除;河长制实现全覆盖,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

“上海补短板补出干部精气神。”《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曾这样点赞上海“补短板”行动。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感受到这种“精气神”带来的变化。过去一年间,上海持续推进的旧改,让越来越多民众有“宜居”的获得感;过去一年间,上海实施了禁烟令取得显著效果,今年开始推广至公园;过去一年间,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过去一年间,继河长制全市覆盖后,路长制也在静安区全面推行……

2018年年初,上海遭遇近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部分区域积雪达3至5厘米,多处地方出现冰冻,人们纷纷担心第二天出行不便。

但一觉醒来,市民看到了一条条洁净的道路,高架亦畅通无阻。前一个夜晚,来自公安、武警、路政、航空、铁路、绿化市容等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连夜奋战,用温热的坚守,保障了上海的平安、通畅。

说到底,城市因以人为本才富有温度、富有魅力,所有的工作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也应是人。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仍在征途。

2017年12月29日,上海市委召开大调研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海市委决定2018年在全市开展为期一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

走访中,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没打招呼直接到光明村村委会调研,和村支书聊了1个多小时,详细了解村里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了解到有居民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里,便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作了全面排摸和科学分析,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区启动60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与和平村村民交谈后,了解到双溪路本应该去年就完工,但由于拖延工期造成了村民出行不便……

毫无疑问,这场规模空前的行动,正在为上海城市治理和其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018年1月31日,上海正式发布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0年,在城市设施、环境、交通、应急(安全)等方面的常态长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除了巩固过去成绩,架空线入地、垃圾分类、完善盲道等问题,此番也列入了政府的工作计划;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被置于突出的位置。

当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大会,提出要像重视城市建设一样重视现阶段的城市管理,用当年搞城市建设的劲头来抓好精细化管理。

上海各区、委办和街镇干部被要求,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使上海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

不忘初心

中外参观者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回顾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正是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中,一以贯之的理念。

2017年7月,上海成功举办了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这次会议中组部明确定名为“上海会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刘红凛认为,这充分彰显了中央对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肯定。 “到了2017年,上海已经实现了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发展,已经走向常态化、规范化。”

而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上海也在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党建。2017年8月1日,中共上海市委发布了“城市基层党建20条”,目标到2020年,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

将“支部建在楼上”,做到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就是上海的一条新路。

浦东陆家嘴高楼林立,一栋楼相当于一条街,上海中心大厦5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几乎和外滩相当。

浦东新区因地制宜建立“金领驿站”楼宇党建服务点,在服务党员、服务员工中实现凝聚引领。如今,整个陆家嘴区域已经建成三十多家“金领驿站”,有一万平方米党建阵地,吸引数十万名白领。

除了基层党建,过去的一年,在抓牢“关键少数”这个命题上,上海同样在向纵深发展。

过去的一年,上海开展了全市处级及以下干部本人经商办企业行为专项整治,查核分析、从严整改329家单位的558名处级以下(含处级)干部本人经商办企业情况。

过去的一年,上海探索建立了“四责协同”机制,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并以强有力的问责倒逼责任落实。2017年,上海全市共对50个违纪问题、83人实施责任追究。

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除了给党员干部竖起“高压线”,另一层含义则是,时时提醒干部内心的初衷和崇高的使命。

过去的一年,上海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在前行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底色。

去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之后,中共一大会址一跃成为国内红色旅游景区热度首位的景点。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共一大会址当年参观人数累计832675人,老人、青年、孩子,军人、公务员、教师甚至国际友人纷纷抵达这一“红色圣地”,回顾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汲取“不忘初心”的力量。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发展脚步不断向前。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上海这座以“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己任的光荣城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楫争先,澎湃前行。

    责任编辑:杨帆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