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在三月的城市山民“谷”,做禅意的枯山水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18-03-02 17:25
来源:澎湃新闻

3月2日,一场别样而又精致的微型展览——“水语(liquid therapy)”,在上海复兴西路133号城市山民“谷”店的后院里正式开幕。

展览“水语”是由两位艺术家的两件多媒体互动装置组成的微型展览,其特点是并非放置在任何美术馆,抑或画廊里,而是在一间老洋房的院子里,意在展现艺术作品和人的互动、艺术作品和自然的互动、人与自然的互动,作品在其平淡的外表中透露着精巧、独到的细节。

展览现场

砂石行走,流水呢喃,又逢院中的玉兰古树落英,伴随着冬日的阳光或是细细的雨水,使观众处在真实与虚幻的山水之间。

进入城市山民“谷”店的后院,便是作品“径院 PATH”,一件枯山水作品。这是艺术家蒋京颖利用Iris 2 混音软件、生成式声效代码、红外传感器、木制砂耙和碎沙石所创作的“交互式”枯山水,用声音创造了一个冥想空间维度。

作品的灵感启发于传统的日式枯山水的布置,以及背后所代表的那种”通过一片落叶便可感知一片森林”的意境。利用生成式声效,构建一个互动式的冥想场所。观展者可以移动一个装有传感器的木耙。木耙上的两个传感器会测量木耙的移动速度以及它与地面上石块的空间关系,以此触发佛家的唱诵声,声音的频率则会随着木耙的移动速度和位置进行变化。

径院 PATH

蒋京颖告诉记者,“作品旨在通过科技去影响人们的行为,使用者为了听到更多最喜欢的声音频率,潜移默化中严格控制着自己的节奏、步伐,速度和内心。从而达到一个空灵的状态。”

在院子的另一角,则摆放着作品“回流 Rewind ”。在这件放着水洗布的木箱装置中暗藏着CV、声效代码和电滚轴。观展者可用树枝或手指蘸上清水,在布料上书写作画。特殊处理的布料遇水处会显现如沾上墨迹般的黑色,当黑色经过布料台正中的扫描灯时,就会根据各自在画布上的位置转换成不同音效。墨迹随时间推移逐渐枯干,墨色也渐渐褪去直至全无,相应的声音也渐渐消失直至平静。

“回流”由蒋京颖和其好友王骆宾共同创作,表达着两位艺术家就自然、时间、空间三者关系的探讨与共鸣。旨在以一种直观而有趣的方式去揭示万物归于本源的恒常之理。

毕业于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蒋京颖刚开始在艺术圈崭露头角,其参与的艺术商业项目“2017年新天地水晶球圣诞树项目”受到广泛好评。而另一位艺术家王骆宾现居纽约,专注于创意开发。

回流 Rewind 

记者在院中看到,观众围绕在作品“回流 Rewind ”周围,用手、用树枝在水洗布上涂画,在声效代码的韵律中感受水滴稍纵即逝的自然特性。

在展览现场,蒋京颖告诉记者,在院子里展现互动装置十分自然,“互动作品不能强行的去互动,虽然往往得选择科技手段和挑选互动方式把观众吸引过来,但不能停留于此,而是需要让所谓的互动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别人都甚至没有察觉,然后再是通过这样的手段让人慢慢去了解背后的意义。”

同时,对于选择难度更高,展览环境更不稳定的户外来做互动装置作品,蒋京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的自然是内心的自然,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城市反而是内心深处所认可的环境。所以反过来讲城市这个环境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而当你去真正的自然待久了,反而会觉得不舒服,这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所以我们会试图做一些这种互动类的,但是又和自然结合的作品。”

据了解,展览“水语 liquid therapy——城市山民多媒体互动装置展”将至3月12日。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