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皓:预防耳聋要渗透到生活中

澎湃新闻记者 许珈
2018-03-03 10:55
来源:澎湃新闻

无声的世界有多寂寞,对于听力正常的人而言,很难感同身受。

听得到,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生活中,的确有一批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介绍,中国目前有听力残疾的患者近3000万人,老年性耳聋占到30%-50%,每年有2万~3万名先天性耳聋的新生儿出生。这不是一组小数字,其中儿童和老人更应该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区”。

吴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候任主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听力筛查专家组组长、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舒伟伦 摄影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如何预防?吴皓教授指出,筛查是重中之重。新生儿听力筛查一定要做,老年人也要定期筛查,以防听力下降却不自知。

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

2004年12月,卫生部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中,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时至今日,上海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已达98%。

为何要如此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吴皓教授解释,语言是一种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前提是有正常的听力。出生时听不到,自然就学不会说话,开不了口。新生儿听力筛查,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确认孩子的听力是否有障碍,如果有就可以尽早干预,不错过语言学习的黄金期。

一般新生儿出生3-5天时进行初次听力筛查,如果初次筛查未通过,则需在出生42内进行再次筛查(复筛),如果复筛仍未通过,则需在儿童3月龄之前转诊至具有听力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听力学诊断性测试。被诊断为具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应在6月龄前得到合理的医学干预,包括助听器验配以及人工耳蜗等人工听觉植入技术和康复训练。

“目前上海地区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已经达到98%。”吴皓教授对此很欣慰。以“上海模式”向全国推进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计划也在顺利进行,目前全国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已经上升到2016年的81%。

老年人听力障碍莫忽视

除了新生儿,老年人听力障碍也不容忽视。老年性耳聋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等到自身感觉“听不清”、“听不见”时,往往听力损失已经很严重。

不要小看听力障碍,国外研究显示,老年性耳聋与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呈正相关,可能会加重脑萎缩、老年痴呆的提前到来,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所以应当及早发现和介入干预。

吴皓教授解释,老年性耳聋患者说话常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听不清、听不懂、听不见。交流常得不到回应,人就会变得少言寡语,也会渐渐失去沟通的意愿。很多人以为这只是老人反应慢了,实际上却是因为听力障碍所致。渐渐地,老人接受外界信息减少,大脑得到的信号刺激变少,这就可能加速老年痴呆的发生和发展。

对这类老年人,要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吴皓教授建议,老年人可定期筛查听力,如发现听力下降不要不当一回事,应尽早就医,可以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技术重建听力。

生活中如何预防耳聋?

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当天,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牵头,联合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参加的全国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联盟在上海九院签约成立。2018年中国防聋大会也将于9月在上海召开。

“预防耳聋要渗透到生活中,造成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有遗传、年龄、药物、噪声、疾病等因素,针对不同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来进行保护。”吴皓教授说。

先说遗传,那就是基因的问题,大多表现为新生儿耳聋。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确认孩子的听力是否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如今,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对于携带耳聋基因或有耳聋家族史的夫妇,可以在孕前就进行耳聋遗传咨询。孕期,也能通过检查了解胎儿是否可能存在先天性耳聋的情况。

环境,是一个大概念。首当其冲就是噪声。噪声是年轻人听力受损的最主要因素。行走、坐车、看书,不少年轻人总习惯带耳机。实际上,长时间戴耳机,不控制音量,会对听力造成损伤。

另外,爆震也会引起听力受损,比如放鞭炮等。吴皓教授建议,戴耳机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60%以内。

都说年纪大了容易“耳背”,这的确也是很常见的现象。高血压、高血脂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熬夜等,都可以加速老年人听力下降。这些,都是通过改善作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以避免的。

最后还得提一句,药不能乱吃!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0名儿童因用药不当,陷入无声的世界。吴皓教授指出,耳毒性药物应谨慎使用,最常见的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水杨酸类药,某些利尿剂和抗肿瘤药也可能影响听力。

    责任编辑:陈玉坤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