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申活 暖心春|这项新年表演在上海已流传七百多年

“上海三农”微信公众号
2018-02-21 12:46

古时,每逢新年,集镇或乡村庙会上,热闹的表演团队中总有一支“打头阵”的节目。在奉贤柘林地区,滚灯,就是民间表演的头道布阵。

它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行街时,滚灯一舞,观者自动让出一条道来。”王正荣说,为此,滚灯被誉为是“先锋将”、“开路灯”,“接着,才是舞龙、舞狮、清音班、打莲湘、扭秧歌……”

滚灯是奉贤区最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如今,作为上海民间舞蹈的代表,很受市民喜爱,还多次应邀参与央视展演、国际演出等,而王正荣就是滚灯项目市级传承人。

奉贤滚灯起源于奉贤西南地区。依照节庆年俗,每逢春节、元宵或中秋的庙会、灯会,担任“出灯”行街的滚灯表演总是很受欢迎。“滚灯,既是庆丰收、闹节场的喜庆灯,有感恩之意;又是节庆日的庆祝节目。”王正荣介绍,“从前在农村地区,大年初五迎财神,传统灯会中就有滚灯表演。”

大大小小的滚灯,一般由外灯和内灯组成。内灯以红布包裹,衬出喜庆的气氛。用以表演的滚灯,规格不同。大的,直径约有1.2或1.5米,最重可达30公斤;中等大小,直径约80厘米,适合年轻的姑娘或男子表演;小的,有26、28或32厘米,适合老人或孩子健身。

一根麻绳穿扎,将内灯固定于外灯中心,红灯亮起,黄色或银色包裹着的外灯竹条也被衬得明晃晃闪出光亮。舞动之时,滚灯旋转,高潮迭起,惊艳四座。

在排练厅,王正荣随身举起,20公斤重的大滚灯就如身形合一,在周身轻巧自如地旋转起来,丝毫不费气力。

据了解,民间传统的大滚灯表演很有讲究。从旋、跳、滚、抛,逐渐形成套路,如缠腰、双脱靴、白鹤生蛋、翻塔饼、鲤鱼卷水草、蜘蛛放丝、跳脱灯、抛五梅花、和合兔子、鹁鸪冲天、旭日东升等生动形象,又具有高难特色风格的耍舞动作。

王正荣告诉记者,滚灯项目的文化传承,一方面在于制作技艺,一方面在于表演技巧,而这两者无不需要技术。

每年,王正荣都会与徒弟们亲自挑选制作滚灯所用的竹条。选材很有讲究。“安吉一带的毛竹,生长期在3年以上,寒冬时节的质地最为坚韧。”如此材质,通常用12根毛竹编扎,相互穿插接力,环环相套,形成正圆型。如今,这样的编扎技法已普及到小滚灯的手工艺品制作中,6根细条编制,更为精巧、细小,在社区、学校推广,成为当地的特色礼品。

表演技巧的传承则更有难度。据了解,在大滚灯的传统动作中,有高飘旋转和地面滚动两大类。高飘,难度大时,用嘴咬就可在空中旋舞;而在地面,滚灯绕人体快速滚动,更考验舞者的腰、腿、臂等协调的柔韧性。技艺的巧妙就在于,无论滚灯多么硕大,舞动之时,都可灵活自如,有飘逸之感。

集舞蹈、杂技和健身于一体,将传统的原生态演绎,逐步融入到地方习俗和文体活动中来。事实上,柘林镇滚灯自上世纪80年代被发掘出来,由于表演很有观赏性,在民间具有很强的传承生命力。它的技艺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今,最长的表演,可贯穿半小时至1小时。

滚灯表演技艺的传承并非易事。据了解,除了兴趣之外,这对于体质、力量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位初学者,经过基础训练,臂部、腿部力量的强化,通常需要半年时间,才能逐渐完成表演动作。如今,这项表演的主要传承人在当地已有28位,以中青年为主,在业余时间通过学习班特训,经过严格考核,才能达到演技水准。

多年来,在奉贤地区,以滚灯为健身的舞蹈项目已在社区居民或村民中广为普及,如广场舞般为百姓喜爱。休闲之时,中老年、青少年的各类滚灯健身比赛及活动,已让滚灯走入寻常生活。

(原题为《【江南年味】古时新年庙会惊艳四座的奉贤滚灯,仍是广受欢迎的节庆年俗》)

    责任编辑:杨帆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