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苏州游客除夕游的最终目的地在这里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陈斯斯
2018-02-15 16:36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月15日,除夕,前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团队游客没有少,参观者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客为主。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2月15日,除夕,上海阴有时有雨。

早上10点不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的路面已被细雨打湿,馆前排队入口处撑起了遮雨的伞篷。随着春节的临近,当日前来参观的都为散客,家庭为单位的参观者占据绝大多数。

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春节期间,中共一大会址仍然正常对全社会免费开放,尽管春节期间没有预约参观的团队,但纪念馆开放时间不变、馆内人力和安保配备均不变,定时讲解服务参照节假日安排,一天提供5次,分别在上午9:00、10:30,下午13:30、14:30、15:30。

38岁的郁选民来自苏州,是一名中学教师。早上8点半,他带着全家其他6名成员,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馆后不久,就进入馆内参观。

按照原定计划,这是他和家人在上海旅游的最后一天,此前他们去看了东方明珠看夜景,坐了一次黄浦江游轮,还去了上海交通大学,参观钱学森纪念馆等,原本除夕这天没有安排出行计划,但他一早起来突然想到,今年63岁的岳父是一名老党员,自己和妻子沈丹萍同样都是党员,而年幼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表姐也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由此,中共一大会址成为他们临别上海的最后一站。

郁选民对党和国家的历史颇感兴趣,2002年,他在大学入党,他还说起了自己名字的特殊意义:“当时家里人给我取名的时候,正好在选举人大代表,非常有意义。”郁选民说,自己并非第一次来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五六年前他也跟着学校老师来过这里,还去过嘉兴南湖3次,也去过安徽等红色旅游胜地。

2月15日,来自苏州的郁选民带着6名家族成员前来参观,这是他们此次来上海旅游的最后一站。

就在来上海前不久,他还在追看一部大型史诗电视剧《换了人间》。“这部片子完整地展现了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四年期间,中国革命进程和在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郁选民说,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也让他看到了革命领袖不惜奉献自己,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信念和力量,“这种感觉就像历史再现。”

郁选民的岳父、63岁的莫才元同样对老一辈革命家无比崇敬,“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都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拼搏和奋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是他们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莫才元说,他有28年党龄,年轻时在乡办企业工作,经介绍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称得上是老党员,他深信“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2楼展厅的尾厅,莫才元一一指着展厅两侧“缅怀墙”上熟知的英烈人物头像,给家人讲解,从毛泽东、毛岸英到张思德、钱学森、向秀丽等等。当莫才元说起舍身救火的向秀丽的故事时,年仅9岁的小孙子沈郁仲萌生了巨大兴趣,凑上脑袋来认真听,莫才元介绍:“她(向秀丽)牺牲时就26岁,当时她在化工车间工作,因一个酒精瓶子打翻在地,现场燃烧起来,为了不让火烧到附近遇火爆炸的金属钠,她扑向火焰,不停在地上打滚,截住了燃烧的酒精,最终避免了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

而12岁女孩、沈郁仲的表姐蔡燕蕾则在边上,对照着缅怀墙,一一历数了自己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的革命人物。其中,叶欣是让她记忆尤为深刻的,这是她在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学过的英雄人物。

“她(叶欣)是一名年轻的护士,也是抗击非典的英雄模范,她连日连夜工作在一线,尽管很累很疲倦也全身酸痛,但为了治疗更多的非典病人,她带病上岗,最终染上非典型性肺炎。”蔡燕蕾告诉记者,她很伟大也很勇敢,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种精神值得她一辈子去学习。

    责任编辑:邹娟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