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修身书单发布,“上海前夜”里的王韬与雷士德

澎湃新闻记者 夏奕宁
2018-02-14 10:16
来源:澎湃新闻

2月10日,2018年第一季“市民修身书单”在静安区钟书阁发布。

作为上海“市民修身行动”的重头戏之一,“市民修身书单”自2016年4月启动以来,便以每季度向市民推荐15本好书的形式获得市民的好评与支持。

2月10日,2018年第一季修身书单在静安区钟书阁发布,《江河归海——多维视野下的上海城市文明》《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子夜》(插图本)《鲁迅传》《回望》《十个人的上海前夜》《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等15本书入选。其中作为推荐首选的《江河归海——多维视野下的上海城市文明》,聚焦苏州河和黄浦江的历史人文,展示上海独有的城市性格、工业商贸文明及海派文化的嬗变形成。《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一书呈现了市民集中参与、共同治理上海社会的温度,是读者感知上海城市精神的另一种维度。

发布会结束后,静安区“壹字读书会”第七期以“海”开讲,作家王唯铭与到场读者分享了上海的“海”文化。王唯铭是浸淫上海多年的城市狩猎者,继《与邬达克同时代》、《苏州河,黎明来敲门》之后,他带来了“上海往事三部曲”的终章——《十个人的上海前夜》,该书也入选了本季“市民修身书单”。

学者王唯铭(右)与到场读者分享了上海的“海”文化。

“上海就是一个‘生命’,我的每一本书都力图对这个还在成长的‘生命’做出它的佐证。在上海浩瀚的历史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意无意被遮蔽掉了许多人物和事件,而我的认识是把这些事件和人物进行一次呈现。” 在与王唯铭的倾谈中,近现代上海的画卷徐徐展开,两位与上海息息相关的人物,王韬与雷士德,缓缓走出被尘土掩盖的历史。

王韬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韬出身于一个富有学问但又贫寒的家庭,自身功名之路又止步于秀才,这让自诩天才、多疑敏感的王韬感到愤怒。幸运的是,1848年王韬走出家乡来到了上海。怀才不遇的王韬在此地遇到了传教士麦都士。1849年王韬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来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被清廷下令逮捕,随后王韬逃亡至香港。在香港,王韬受到麦都士好友、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关照,他的学识也得到理雅各的高度赞赏,“没有任何人一个人的才华可以胜过王韬”。王韬助力理雅各将《论语》《大学》《中庸》等名篇集结为《中国经典》翻译出版,其旅居香港期间写下的《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等三篇文章成为日后学者研究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通过《循环日报》王韬积极鼓吹维新变法,他的思想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代维新志士。

王唯铭表示:“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上海才子,但他又是一个时代新知的传播者,这个人吸引我的就是他的反复无常。”

“王韬个人的不幸与中国历史的不幸相互影响。” 王唯铭引用美国学者柯文的表述概括王韬的一生,“假如王韬成为了一个翰林,一个革命、前进的、变法的王韬就没有了。同时对王韬来说,只有打开新门才能获得一切,他要让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因此前行,这就是我对王韬的理解。”

《十个人的上海前夜》书封

相较于王韬,《十个人的上海前夜》中的第八人、英国建筑师亨利·雷士德对上海市民来说更为熟悉,他创办的德和洋行曾是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曾参与设计和建设不计其数的工程,如今尚在的作品就有字林大楼、仁济医院、先施公司等,其中大部分已被列为上海近现代优秀保护建筑。

谈及雷士德,王唯铭赞誉颇高:“他是一位将大爱留给上海的英国巨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从第一代到第五代所有西方冒险家中,唯有他把生命中的所有财产留给了我们上海。”对雷士德留下的上海建筑,王唯铭如数家珍:

“雷士德来上海之后,公共租界的城市规划都是他来做,边界线为何?法租界如何区分?都是他在搞。他本人设计了仁济医院,这个医院今天还在。1880年他设计了前滩码头,19世纪80年代上海的外滩就是这个模样。”

位于中山东一路17号的友邦大厦,原名字林西报大楼,建成于1924年,当时是外滩最高的建筑,也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这个建筑是雷士德的兄弟马立斯投资建造的大楼,”王唯铭为读者指出大楼屋檐下的雕像,“这是大楼特别有意思的细节,从那以后大家到外滩看‘希腊男神’,变成了这栋建筑的一种象征。这个‘男神’过去有段时间是被敲掉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字林西报大楼,是后来修葺翻新过的。”

雷士德眼光独到,他买下了南京路的部分地盘后暴富,但尽管他富可敌国,在上海也没有买车买房,生活极尽简朴。深爱上海的雷士德在遗嘱中明确规定,他名下的全部产业必须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雷士德工学院、雷士德医学院、仁济医院大楼,都由此催生。这位西方慈善家对上海的大爱、他留下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也让在座读者十分动容。

为写作“上海往事三部曲”的终章《十个人的上海前夜》,王唯铭对十位中外历史人物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索,然而在他个人看来,自己对这十个人物都只是抵达,而没有真正的深入,真正的深入在未来。王唯铭深沉地表示:“前进的东西总是要被前进所取代,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有的生命我们的使命就是前进,我们别无选择。”

“壹字读书会”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文明办、学习办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指导,融书房和静安区文化馆承办,活动以“识文字、知文化、感受文明”为理念,旨在在市民中传播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助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静安区“壹字读书会”现场。

附:2018年第一季市民修身书单

《江河归海——多维视野下的上海城市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

《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叶永烈著

《子夜》(插图本)茅盾著

《鲁迅传》许寿裳著

《回望》金宇澄著

《十个人的上海前夜》王唯铭著

《作家与故乡:王安忆的上海》王安忆著

《青菜白菜》 沈立新著

《爱夜光杯 爱上海》新民晚报副刊部

《红色起点——上海市100个红色地标》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

《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上海博物馆编

《中国经典动画美绘本大师手绘版》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著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

《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 姜庆共 席闻雷著

《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 秦畅 主编

《全球城市 地方商街:从纽约到上海的日常多样性》 (美)莎伦·佐金等主编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