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巡按︱过年了,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带回家

何宇婷
2018-02-10 16:39
来源:澎湃新闻

《民间应用帖牍笺注》(上、下两册),张焕瑞,新星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

书店里已经挂上了正红色的装饰品,加上隔壁商铺传来的若有若无的《恭喜发财》歌声,提醒着大家农历新年近在眼前。过年回家,免不了接受一通酒席上的“规矩”和初一到元宵每天对应的不同习俗的洗礼,很多人不明白酒席的座位为什么要这样的安排,而走亲访友又为什么要有那样的次序,据这本书的编辑羊顿所说,“这些‘老礼儿‘其实都是‘老理儿’”。

这些“老理儿”,你或多或少都可以在这套书中找到踪迹,以解多年的困惑。不过本书的作者张焕瑞先生也表示,“本书所涉及的民俗礼仪等活动内容,为河北赵县城北城东一带所流行,与其他区域可能有所出入”。 但各类帖牍的格式和文字规范,以及所承载的实用和礼仪功能在各地应该是大致相通的。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社交应酬、婚嫁应用、丧葬应用、庆生祝寿和其他帖牍,共收录约一百七十种适用于各类民间传统场合的帖式文牍。对还在延续传统仪式与礼节的各类民间活动,本书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文书应用参考;对有兴趣关注民间习俗的年轻读者,此书可以作为了解帖牍文化和传统世俗的入门读物。

这本《民间应用帖牍笺注》以民国年间《应酬撮要》为主要依据,除了展示各类帖牍的规范用语和参考格式外,还对疑难字词的读音和义项,以及所涉典故逐一给出了注解——这也正是书名“笺注”二字的由来。

《12堂文学阅读课》,王蒙、王安忆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

上海图书馆之前举办的 “名家解读名著”系列讲座,很遗憾,没能去听,这下终于在书店看到整理而成的这本《12堂文学阅读课》。王蒙、王安忆、陈思和、苏童等十余位当代名家在这本书里解读了《红楼梦》《悲惨世界》《雷雨》《包法利夫人》等经典名著,像我之前一样错过讲座的读者,可以买来一看。

这些经典名著传阅率非常高,即使没有看过的读者,大约也看过由其翻拍的影视作品。正所谓“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对《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和莱昂,对《雷雨》中的繁漪和周萍,也一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许这些看法在念书时,因为和学校课本上的一些定论不太一样而被束之高阁,那么经过了自我的成长和阅历的叠加,这次可以读一读这本《12堂文学阅读课》,看看这些名家如何解读名篇,他们的哪部分观点和自己相同,哪部分又和自己的观点相佐。

《解放的悖论》,[美] 迈克尔•沃尔泽,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第一版

在一排冷色调封面的书籍中,我一眼看见了这本《解放的悖论》。作为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拥有卓著的声誉,这本《解放的悖论》是值得关注的。

在这本书中,迈克尔•沃尔泽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从而试图解释二十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美] 库尔特•斯坦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

脱发的阴影早已蔓延开,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部防脱战斗史,基调大多悲壮又挫败,结局自然也不太喜人。发量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每天怀着“虽然没有效果,但再给它一次机会”的心情,打开一瓶又一瓶清凉的生发精华,不知自己的抗争到哪一天才能结束。

既然如此,好好了解毛发的历史,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本《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中,毛发研究的权威学者库尔特•斯坦恩以头发为出发点,梳理古今历史,用轻松有趣的笔触勾画出毛发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从头发起源的生物学知识、毛发疾病,到毛发在人类社交过程中表达的政治、社会信息;从理发与假发制造的纤维使用 ,到直接驱动商人开辟新航路、驱动世界运转。

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伟大的尤里乌斯•凯撒也在担心脱发,而男性的脱发模式的大类竟然有八种之多,地中海发型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个分支。期待读完这本书的你,对毛发产生一种全新而又科学的认知——虽然这对遏制脱发的趋势,应该并不能起到什么帮助作用。

《谜一般的七支刀》,[日] 宫崎市定,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第一版

宫崎市定的名字让这本书脱颖而出,与这本《谜一般的七支刀》摆在一起的,还有中信出版的《宫崎市定解读史记》,很好奇后者的日文原名是不是也是这样,所以去网上搜了搜,发现还好,叫做《史記を語る》。

书封上的七支刀插画,大概是最容易绘制的文物插图了。比起“七支刀”,我觉得“六叉之剑”的名字更加直观。这把全长七十四点九厘米,刀身长六十五厘米的仪仗用具,在被石上神宫的大宫司菅政友检点神宝而发现时,虽包裹着厚厚铁锈,但剑身仍发出寸寸金光。身为学者的菅政友剥落了铁锈,试图解读其上的铭文,然而只能隐约看到全文的轮廓,不能看懂具体的内容。

这把显示百济人高超技艺的七支刀,是日本的国宝,菅政友当年退任的时候将铭文的刻画图留在了神宫。本书的作者宫崎市定,通过对刀身铭文的解读,试图纠正前人研究的谬误。他从传奇的七支刀切入,结合对五世纪东亚国际形势的鸟瞰式观察,对七支刀背后隐藏的中日韩三国关系的真相作出解读,从而向着七支刀秘密的核心逼近——这一发现,作者自己说,他有自信可以改写日本史。

凭着这么一句壮语豪言,怎么也要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带回家。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