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从土地里种出来的电影,隐而不发

2022-09-14 12:52
上海

“千万别看《隐入尘烟》,哭得脑袋疼,后劲太大了......”

在《隐入尘烟》的话题下,这样一条影评得到了无数人的点赞。

谁也没想到,一部首日票房只有30万的小众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炫目的打斗场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没有大牌的流浪明星,却在上映近两个月的时候,实现了票房逆袭。

上映62天,票房破1亿。

豆瓣评分从7.9分涨到8.5分、

让无数人哭红了眼,久久无法从电影中走出来:

@八芥:年度最佳。真正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刻意堆砌的悲情,可能只是雨槽瓶瓶哨声响,夜归路的盏烛光,开水凉了一趟又一趟,麦子烙印在手上。

@佚名:无一句苦,处处皆苦,无一字爱,处处皆爱。

@佚名: 西北的荒漠种不出玫瑰,但我对你的爱意犹如小麦花印入皮肤,悲凉却有我俩平凡的浪漫......

这部电影并不完美,但其精心设计画面、音乐、情节、语言,却又以不起眼的方式娓娓道出,将故事从土地里种出来,让诗意从每个细节中呈现。

整部电影像是浅吟着一首古老的中国诗,在喧嚣的时代,让人安静地去倾听一个故事,欣赏一份美。

“又悲情又浪漫,又粗砺又温柔,又乡土又诗意。”

/NO.1/

这是一部从土地里种出来的电影。

为了呈现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导演李睿珺花一年时间完整地记录下乡村四季。记录麦子从种子一步步成为馒头,房子从泥巴到一砖一瓦搭建起来。

导演李睿珺的拍摄记录

影片中除了饰演曹贵英的海清,其他演员都是实打实的农民,男主角马有铁就是导演李睿珺的姨夫,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

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海清提前到拍摄地花墙子村,和导演一起住在姨父家,干农活,学方言。

"农民在把种子撒进地里,在日复一日的全情陪伴中收获粮食,而电影剧本中的每一个字就像农民撒进地里的种子,它们最终在镜头中结出果来。"

电影中的许多画面都让我们想起了米勒、梵高、莫夫画中的乡村生活。

人物都和乡村自然融为一体,角色的故事就浸没在这些静谧的画面中,隐而不发。

上图 | 《隐入尘烟》

下图 | 米勒《午间休息》

上图 | 《隐入尘烟》

下图 | 米勒《拾穗者》

不卖弄痛苦,不堆砌悲情,不刻意煽情。

它只是单纯的将镜头,将目光,聚焦在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的人身上。

收割干草、拾捡麦穗、翻动泥土......

最平凡的农家场景,如油画般徐徐展开。

上图 | 《隐入尘烟》

下图 | 米勒《马铃薯种植者》

上图 | 《隐入尘烟片段》

下图 | 莫夫《干草车》

这些“名画”般的镜头,也让我们重新触碰到了“美”的真实内涵。

这些年,荧幕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网红”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眼球,所谓“美”,变得愈加浮夸功利,甚至高高在上,似乎美天然具有门槛,你觉得不美,是因为不具备欣赏美的眼光。

而《隐入尘烟》的逆袭,却在向我们重新强调:所谓美,其实就是人的存在本身,其实就是生活的本身,是一种朴素的真诚。

上图 | 《隐入尘烟》

下图 | 米勒《翻土的人》

上图 | 《隐入尘烟》

下图 梵高《用镰刀收割者》

上图 | 《隐入尘烟》

下图 | 米勒《农夫施肥》

/NO.2/

音乐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学”。

《隐入尘烟》的配乐,和他的镜头语言一样,一样含蓄和克制。

《隐入尘烟》配乐师,伊朗作曲家裴曼·雅茨达尼安曾在采访时表示:整部影片没有直接表达“我爱你”“我为你而死”,但你知道爱就在那里,那种简单和微妙的方式极富诗意。

在和导演合作的时候,裴曼同样关注的是电影而不是音乐,音乐只是流淌出来的自然语言。何时保持沉默和何时呈现音乐一样重要。

影片刚开场的时候在下雪,雪带来了某种沉默,它意味着故事的开始,此时裴曼试着用吉他声去撩拨,反衬大雪天的寂静。

当我们谈论电影的诗意时,不是非得主人公在电影里念诗才算数。

在影片中,克制的配乐、驴的叫声、燕子的叫声、风声、雨声,包括沉默声,都在共同构建电影的诗意声话。

/NO.3/

画面,配乐之外。

《隐入尘烟》的成功,或许在于成功唤醒了中国人基因里的诗歌传统。那是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温暖热爱,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生活哲学。

从金钱至上的角度来看,马有铁过得很“惨”:家人结婚,只给他们送来残羹剩饭;侄子搬新家,找叔叔帮忙,还嫌叔叔“一点力气也没,扛东西很慢” ;被侄子的一件大衣忽悠着,不断献血;住在没人的破房子,却因为拆迁一直搬来搬去……

甚至很多人质疑电影在刻意“卖惨”,然而看完全片,你却能理解前不久爆火的那句话 :苦难里的庄静与不屈。

你可以说马有铁拥有的不多,却不能忽视他对世界满满的爱,对得失的淡然处之。

从这个程度上来看,他的人生,活得比绝大多数人都高级。

刚从拆迁房里搬出来,忘记自己无家可归,反倒心疼起燕子,“今年燕子回来就找不到窝了。”

贵英为铲断了麦子内疚,马有铁毫不在乎:“铲掉就铲掉去吧,让它给别的麦子当肥料去吧。啥人有啥人的命数,麦子也一样,它也有它的命数呢。还不是到夏天,让镰刀割掉了。”

驴子吃了苞谷苗,他也不在意,“今天它吃了几根苞谷苗,收成的时候就让它少吃几根苞谷。随它吃吧。”

马有铁尊重土地和自然,在这种尊重中,透露着自身的不卑不亢:

“土都不嫌弃我们,我们还嫌弃土呢吗?土就是干净东西,不管你是有钱有势的人,还是啥人,你只要种上一袋袋麦子,它就能给你长出十几袋麦子、二十几袋麦子。”

曹贵英想扶起刚刚破壳的小鸡,马有铁说:“别扶,让它自己站起来。”

“让小鸡自己站起来”,听起来没什么特别。但一位从事博物学研究的朋友曾对我们说,“保护自然的最好方式,其实是别管自然。”

控制自身的救赎欲,不去扮演什么上帝和救世主,别去高高在上地俯视任何人、任何生命,既是对万物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能说个啥?

被飞过的麻雀啄食,麦子能说个啥?

被自家驴啃了,麦子能说个啥?

被夏天的镰刀割去,麦子能说个啥?

这是影片《隐入烟尘》中的一段台词,也是打动无数人心的一段台词。

马有铁坦荡温柔地活着,真挚地爱着这个世界,即使被社会折磨得遍体鳞伤,也能从燕子的亲热、驴子的依赖、小麦的回赠中得到真正的安慰。

马有铁的话并不多,又总是以羞赧随意的方式表达,却恰好以最朴素的方式呈现出他的哲学态度,诠释了留存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意传统。正是这种态度,包裹住粗粝和蛮荒的生活,柔软、隐忍,将痛苦一点点含成珍珠。

不是对外的爆发,而是对内的修行。这种传统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截然不同。庄子在齐物论里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融于天地万物之间。

影片看似聚焦在偏远的世界一隅,却是从我们的日常中掀起一个角,让我们看见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你不必再去攀比,不必再去计较,当你坦然、坚定,世界会给你百万种快乐的可能。

影片的最后,贵英离开,马有铁的房子被推倒,他像从未出现过那样,消失在这个世界。

似乎没有任何人还记得曹贵英和马有铁,他们像尘埃一样消失,但那头被放生的驴子却回到这里。驴子还记得。

即使卑微到尘埃里,即使最终隐入烟尘,每一种存在都有意义。

原标题:《真的,千万别看《隐入尘烟》》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