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备竞赛︱如何理解中美核战略关系

吴日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8-02-07 18:17

【编者按】

2月2日,美国国防部发布《核态势审议报告》,强调核武器在大国政治中的 “回归”。报告声称“中国在数量及质量上不断提升其核力量,并强化防护能力”,为了保持对俄罗斯、中国的核优势,美国“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研发及生产能力,以维护并更新其核武库”。对此,中国国防部表示反对,称该报告“妄加揣测中国发展意图,渲染中国核力量威胁”。

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中美核战略关系,探讨当前关系趋向紧张的根源,为避免中美核军备竞赛求解。吴日强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军备控制研究。本文选编自作者刊于《当代美国评论》(2017年第2期)的论文《中美如何避免核军备竞赛》。

中美两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博弈中似乎出现了一些军备竞赛的端倪。

美国大力开发部署保护本土的导弹防御系统,引起了中国的担忧。尤其是在韩国部署萨德(THAAD)反导系统,更是受到中国强烈的反对。此外,美国更新规模庞大的核武库,虽然核弹头的数量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但是由于采用了最新的技术,美国核武库的打击能力在实际上得到了加强。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包括导弹和潜艇在内的核武器现代化,以及反导技术研发。美国认为中国在核政策方面透明度不足,难以明确判断中国的核政策走向。

不一样的战略关系

中美在核武器领域的战略关系与冷战期间的美苏以及当前的美俄关系不同。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而是追求核武器所代表的实力象征意义。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数量早就达到并远远超过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标准,双方也都明白更多的核武器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安全,但都无法接受对方核武器比自己更多。

在认识到无节制的军备竞赛会给双方乃至全世界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之后,美苏开始达成一系列的军备控制条约。冷战之后,俄罗斯国力下降,无力再和美国在核武器数量方面进行竞争,只能通过军控条约维持与美国的对等地位。美国的核武器数量虽然下降,但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其打击能力不降反升。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承认并接受与俄罗斯在核武器领域的战略稳定性(strategic stability)和相互脆弱性(mutual vulnerability),这一点在美国国内并无异议。

相比之下,美国对于是否应该承认对中国核武器的相互脆弱性是有巨大争议的。在美国国内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美国学者认为,对华相互脆弱性已经是一个事实,不再是一个政策选项,美国应该接受(accept)对华相互脆弱性,不应试图抵消中国的核报复能力。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美国应该利用军事技术和核武器数量上的优势来努力抵消中国的核威慑。

第三种意见是不否定中国有一定的核报复能力,但认为公开承认(acknowledge/recognize)对华的脆弱性会使得中国更具进攻性并削弱美国的核保护伞。2010年,美国发布的《核态势审议报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也出现了类似的折中立场。该报告明确表示要维持与中国的战略稳定性,但对于战略稳定性的确切含义并没有展开论述,也没有提及相互脆弱性。

特朗普执政后,新版《核态势审议报告》正在筹备,综合目前各方的说法,报告不仅不会提对华相互脆弱性,而且是否会保留中美战略稳定性这一说法也是个未知数。

美国对中美核战略关系的模糊立场,是中美核武器能力存在巨大差异的反映。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美国可用的核弹头库约有4018枚,除去部署在欧洲的约150枚非战略核弹头外,其余的都可以用于打击中国。

中国从来没有公布过核武器数量,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相关报告声称,中国的核弹头总量约为270枚,只有20枚发射井发射的DF-5A/B和25枚陆基机动DF-31A可以打击美国本土的48个州。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核弹头和导弹在和平时期是分开保存的,如按照美国和俄罗斯军控条约的定义,中国处于部署状态的核弹头总数约等于零。

中国的核态势保持了核武器数量上的自我克制,并可以最大限度防止事故性发射和非授权发射。但也导致在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时,核武库的生存能力较弱,从而使得对方心存幻想,认为可以通过技术进步逐渐抵消中国的核威慑。

中国核威慑的基础是第一次打击不确定性,即令对方领导人不能确信可以在第一次打击中全部摧毁中国的核报复能力。虽然中国进行核报复的概率并不是100%,但是鉴于核武器巨大的破坏能力,只要核报复的概率足够高,敌对国家领导人并不敢贸然对中国发动核打击。中国核力量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一定程度的第一次打击不确定性就足以吓阻敌人的核打击。

因此,中美战略稳定性和基于相互确保摧毁的美俄战略稳定性不同,稳定性的标准要低得多。只要中国能维持一定程度的核报复概率,中美核战略关系就是稳定的。反之,如果美国战略能力的发展使得中国核报复概率大幅度降至很低的水平,那么中美战略稳定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一样的核目的

在中美核战略的关系中,双方的目的是不同的。中国的目的较为纯粹,一直都是吓阻对方的核打击和核讹诈,即为了国家自身的安全。不过,美国还担心中国寻求与美国的核对等地位。

美国的目的则要复杂一些。首先,吓阻敌人的核打击是美国的核战略目的之一。其次,美国还看重核武器的象征意义。为此,美国要在核武器数量上保持对中国的优势,并且不愿意公开承认对华相互脆弱性。再次,美国军事技术的发展以及数量优势赋予了美国强硬派官员和学者一个梦想:有朝一日彻底抵消中国的核威慑能力。以下(如表1所示)列出了三种情形,分别代表了中美核战略关系中双方各种可能的目的。

资料来源:笔者的分析与总结

第一种情形中,双方的目的都是安全,发展核武器都只是为了吓阻敌人的核打击。这是最理想的一种情况。但是,由于安全困境的存在,双方仍有可能陷入军备竞赛。在此种情形下,为了避免军备竞赛,双方需要加强对话,沟通彼此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能力,表明核武器的数量、质量、部署模式,以及戒备水平均与核报复战略一致。相对来说,在这种情形下,容易避免军备竞赛,但遗憾的是这不是中美核战略关系的现实。

第二种情形代表了中美双方宣称的目的。中国的目的仍然只是吓阻核打击,而美国为了维持核超级大国的地位,一方面要保持对中国数量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坚决不愿意公开承认与中国的相互脆弱性。

对于数量上的不对称,中国大可以不予理会,只要中国保持核报复能力,美国在数量上的优势并不会给美国带来额外的权力,也不会损害中国的安全。美国拒绝承认相互脆弱性并不会从实质上改变中美战略稳定性,因为战略稳定性取决于且只取决于中美力量结构的对比,与任何一方的态度或者政策都没有关系。

但是,美国拒绝承认相互脆弱性,在实际上削弱了与中国保持战略稳定性的承诺,因为战略稳定性和相互脆弱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此,中国有充分的理由质疑美国的动机。维持核超级大国地位这一目的虽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安全考量,但是,鉴于核武器的特殊性和中国的核战略,第二种情形中发生的军备竞赛仍然属于安全困境式,只是中国对美国的目的猜疑加大,安全困境加剧。如果美国改变现行做法,公开接受与中国的相互脆弱性,那么中美之间的核安全困境就会大幅度缓解。

第三种情形反映的是中美相互的担忧。中国担忧美国要抵消中国的核报复能力,美国担忧中国寻求与美国对等的核地位。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军事技术的进步,使得大规模扩充核武库成为可能。同时,美国在侦察定位、精确制导、导弹防御领域的技术优势为实现第一次打击提供了一线希望。此种情形下,中国寻求核对等地位的目的与美国维持核超级大国的目的相对立,而美国寻求第一次打击能力的目的则会抵消中国吓阻核打击的目的,中美核战略关系为零和博弈,两国没有任何合作的余地。

现实中的中美核战略关系介于情形二和三之间,中美双方都不完全相信对方宣称的目的,但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对方在追求其他目的,不确定对方的目的,将使中美双方防止核军备竞赛的努力更加复杂化

    责任编辑:单雪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