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国改编日剧做得好

戴桃疆
2018-02-11 10:54
来源:澎湃新闻

韩国有线电视台tvN新晋水木连续剧《母亲》改编自日本名编剧坂垣裕二执笔的同名日剧,从播出两周的情况看,在保留原作创作理念和剧情走向的同时,韩剧版本在故事本土化方面手法可圈可点,在改变整部剧主题基调的同时,融入大量现实元素,原本包含了无尽苦难但仍旧暖意融融的故事,到了韩国变得更加现实,但还不至于表现出温情丧尽的残忍,让韩剧观众看到本土故事的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日剧版观众的愤怒。综合起来,可以被视为近期改编剧中成功的典型。

韩剧《母亲》剧照

韩剧版本改编由郑瑞京完成,观众或许对于这位编剧十分陌生,但对她履历上的作品想必观众并不陌生,比如朴赞郁导演的《亲切的金子》、《机器人之恋》、《蝙蝠》以及《小姐》,算得上是朴赞郁“郁”用编剧了。《亲切的金子》、《机器人之恋》这种原创剧本只能算是二三流水平,电影全靠导演手法撑场面,但改编自英国作家莎拉·沃特斯作品《指匠》的《小姐》就好得多。

除了选择了有能力的编剧,纵观韩国千禧年后改编日剧的成果,无论是改编质量上还是本土化水平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在国产影视行业还在消化日本作品版权的当下,与其摸着石头过河盲目探索,拿出一些市场反响一般同时又折磨观众的作品来,不如以人为镜,至少可以在被观众的口水淹死之前知晓得失。

韩剧《那年冬天,风在吹》剧照

同样具有文化近邻性(proximity),受到历史和文化原因的影响,韩国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力总体上还是要比中国大陆地区高出许多。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间长达三十二年,朝鲜半岛独立后,殖民时代的文人仍然在韩国文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韩国处于发展自身娱乐产业的需求积极吸收日本流行文化元素,使得韩国大众文化与日本大众文化从内在上获得了共性。

加之,同为粘着语的韩语和日语在语言文化上也有共通之处。历史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都为韩国改编日本影视作品获得更好的效果提供了背景辅助。

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中国采用了与日本、韩国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文化方针和文化氛围与这两个国家也有很大的不同,“泛儒家文化圈”的文化共性讨论停留在古代历史阶段,而现阶段中日国情不同,文化上的也缺乏共性,日本大众文学影视作品对于中国大众而言仍然十分陌生,改编土壤并不丰饶,文化对接程度低。

抛开文化上改编难度更高的问题,中国大陆地区影视领域改编日本文学影视作品的风潮方兴,在改编手法上显得十分稚嫩。韩国自千禧年来就开始改编日本电视剧,算上最新播出的这部《母亲》已经有十六部之多,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趋势是越往后的作品水平越高,今天的高度也取决于过去经验的积累。

韩剧《妻子本周要出墙》海报

这十六部作品中,其中既包括像《职场之神》这样只是用日剧剧名和题材,故事情节、编剧风格完全不同的改编作品,也有像《母亲》这样将日本故事进行完全本土化的作品。

多数日剧韩国版改编都集中在言情故事和伦理题材上,言情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求婚大作战》、《第101次求婚》、《倒数第二次恋爱》、《给亲爱的你》,改编自日剧《不需要爱情的夏天》的《那年冬天,风在吹》,以及改编自日剧《白色之恋》的《春日》。剧情有悲有喜,改编时间越早悲剧的可能性越大,版权引入也整体符合韩剧近些年的走势,少悲剧多团圆结局。

伦理剧方面则有改编自日剧《家政妇三田》的《奇怪的保姆》,改编自同名日剧的《女王的教室》,日剧特产的“不伦”题材也有改编,比如《妻子本周要出墙》、《恋人啊》,以及改编自《LOVE AGAIN~同窗会症候群》的《LOVE AGAIN》。

这些电视剧中除了青春偶像类型外,也有不少在日本大热或是获奖的电视剧,甚至还有过晨间剧改编(唯一一例是《小媳妇与少奶奶》),即便不是很热门的电视剧往往具有话题感,最典型的是不伦问题。整体思路和中国大陆版权引进思路大致一致。那么问题来了,在同样思路下为什么最后呈现出的作品差距这么大?

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还是要回到文章最开始的讨论中去。即便在都市化程度差不多的条件下,都市中人的思想情感仍然难免带有社会文化带来的种种差异,日韩文化差距相对于中日差距更小,的确让韩国在日剧改编方面占了优势,但不可否认编剧在改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本土化不仅仅需要对对方文化的理解,更需要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加强这两方面的了解似乎比抱怨文化相似度上的差距更容易提升作品水平。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