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客车上③|进香与卖菜:班车的节庆与日常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先佑
2018-02-05 16:38
来源:澎湃新闻

乡村客车上的司机和售票员对日期都十分敏感,包括农历、公历、星期和节假日。这决定着乡村班车上座率的高低以及发车、收车的时间。

不同属性的日期

农历逢双日,是与L镇紧邻的D镇的集日,很多L镇的村民会前往D镇赶集。这一天早上,L镇开往县城的班车会提前发车,车到D镇后,大部分乘客下车,班车不在D镇等待客满,而是快马加鞭赶到县城,把车上剩下的乘客送到目的地,再风风火火地赶回L镇,运送赶集的村民。

在清明、端午、中秋、中元等日子的清晨,从L镇到D镇,一路都有村民搭车赶往县城,售卖各种农产品,他们肩挑或手提的蛇皮袋和竹篮里,装着菜蔬、果物、活鸡活鸭、土鸡蛋、鲜鱼等。节日期间是县城居民餐饮消费的高峰期,土产一般都能卖个好价钱。

每个星期五的下午,为方便在县城住读的学生们放学后赶车回家,从县城回L镇的末班车会比平时晚一两个钟头发车。而在周六的早上或上午,一些住在县城的年轻父母带着不用上学的孩子,搭乘班车回L镇看望仍旧住在乡下的老人,回程再顺便捎带一些自家出产的米菜油蛋之类补给品。在国庆、五一、元旦等国家法定节日,总有外地归来的游子拖着密码箱、背着双肩包出现在乡村班车上。

烧香求神的日子

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是G县很多人烧香求神的日子。G县的乡村散布着众多可供参拜上香的处所,如果有人实在有事在身无法成行,也会在村头的土地庙烧上三炷香。

L镇一带,长山是许多香客心目中理想的进香之地。从我记事起,它就是方圆几十里地之内有名的“神山”,传说中,只要来此进香,便能求得子嗣、姻缘、功名、富贵或禳灾辟邪。很多人即使从L镇的乡下移民到县城,也不辞辛苦从县城赶回烧香。每个月的这两天,乡村班车的司机和售票员便会开足马力,把一拨拨香客送到长山,再把进完香的他们送回出发的地方。

9月20日是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早上六点十分,我在L镇坐上了开往G县县城的班车,准备返回深圳。坐上班车时天色刚亮,这已经是当天第二趟车。班车很快就坐满了。

乘客大多是老年妇女,她们手上都拿着用塑料袋包着的黄表纸、纸钱和香烛。有几位老人看上去已有七十多岁,走路步态蹒跚,上车时甚至需要售票员搀扶。看来已认识多年,她们刚一落座就拉起了家常。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说,为了早点去烧香,她四点多钟就起床,花了一个多小时才从村里走到镇上。她的邻座回应说:

“老姐姐,年纪不饶人啊。往回倒二十年,长山走路就去了,早点出门,回来还能赶上早饭,哪里还要坐车啊?人老不中用,儿女看着讨嫌,自己也讨自己的嫌。”

一阵叹息声后,老人们聊起了各自的儿孙,在哪儿做生意、打工;在哪儿哪儿买了房子;孙子在哪儿上学等等——这短短的旅途,实在不够她们畅叙家事。路不好,司机开得极其小心,每有拐弯便提前减速,遇路面坑洼处尽量绕开。幸好天色还早,中粮养殖基地的混凝土罐车司机们还没有开工。每往前走一段,便有手拿黄表纸的村民在路边招手,“万山”牌中巴越塞越满,引擎盖上都坐了人。我站起身来,把座位让给一位刚上车的老人。

赶集的日子

道路两旁是我熟悉的景致:时近中秋,已收割的稻田里,水稻根部又长出了一层绿绿的嫩苗。在我还小的时候,这些再生的稻苗是牛们的最爱,往往刚一冒头就被啃吃一光。但现在,村庄里很难再看到牛的踪迹,让这层嫩苗成为一景。另一些还未来得及收割的田块里,则是一片金黄。

车窗外,偶尔也会掠过一块棉花地或黄豆地,但更多的坡地已荒芜,长满了半人高、有些发黄的茅草。我收回视线,目光落到脚前的一条蛇皮口袋上。口袋装得鼓鼓囊囊,旁边有一根扁担和两只竹筐,一只筐里是带着新鲜黑泥的莲藕,另一只稍小的筐里则盛着一些圆滚滚的大紫茄,上面放着一杆短秤。

它们的主人是一位约摸五十多岁的农妇,坐在我右侧的位子上,正用一部老人手机打电话,听上去,通电话的这人是她过去的一位邻居。

“小菊,我今天去城关卖菜,鸡子给你带来了。我在南门汽车站下车,你到时在盛泰城大门口等我,我先把鸡子给你,就这么说好了哈。”

农妇的左手还提着一只尼龙编织袋,袋子垂在她的腿边,扎了口,有活物在里面拱动,紧跟着,车厢里便升腾起一股溏鸡屎的臭味儿,靠窗的乘客拉开了车窗。

农妇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她把手中的编织袋往地上轻轻推了一下,说:“就是怕你们拉屎,早上才没给喂食,谁想到你们还是这么不长记性啊?”

我和这位大姐攀谈起来。她有一儿一女,女儿在深圳打工,儿子在武汉上大学,她和老伴在乡下留守,老两口除种了十多亩地外,还侍弄了一大块菜园,吃不完的菜蔬就拿到县城或D镇去卖。同样的菜蔬,县城的菜价每斤一般要比D镇高一块钱,所以,只要时间允许,大姐更愿意去县城卖菜。

她昨天下午摘了豇豆和茄子,还让老伴去水塘踩回了今年的第一茬莲藕,想拿到县城看看行情。有住在县城的老邻居打电话,问她家有没有土鸡,她就顺便捎了两只。

说到她养的三十多只鸡,她滔滔不绝:“我家的鸡,从小到大没吃过一口饲料。现在大家伙儿都往城里搬。照我看,住在城里真的没啥好。别的不说,想吃口土鸡、土鸡蛋都难。城里人为了吃到一口正宗土鸡蛋,专门跑到乡下收。我跟你说,现在的农民也学坏了,有人家里就那么十多只鸡,见天往外卖土鸡蛋,他家是神鸡啊,那么能下蛋?其实都是从鸡场收来的,你说缺德不缺德?”我问县城让不让她们在路边摆卖,她说:“有时候也不让摆,但比以前好多了,不会动不动就砸摊子、收东西。”

越来越多的香客

说话间已到长山。车停了,除了我和卖菜的大姐,班车上的乘客都下了车。公路上的人和车越来越多,从L镇和D镇、县城方向过来的小汽车、摩托车、电动三轮汇聚在一处平坦的路口,班车不得不放慢速度。

上山的人群摩肩接踵,从路口所在的方向看过去,山顶小庙升腾起一片浓烟,焚烧香烛的浓重气味直扑鼻腔。卖菜的大姐关上了车窗。

此时刚到六点半。司机开始按喇叭,但收效甚微。对面一辆悬挂着省会车牌的小车开过来,跟着又开来一辆电动三轮车,夹在两车之间,差点引发剐蹭。小车司机停下车,摇下车窗,大骂三轮车驾驶员,后者立即予以反击。路彻底堵住,班车不得不停下。车门打开,售票员下了车,跑到车前调解、疏导,忙乎好一阵子,班车才缓缓通过这处拥堵路段。售票员回到车上时,额头已经沁出了汗珠。她对卖菜大姐说:

“来烧香的一年比一年多了,你看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按说,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吧,怎么求神的地方还越来越多呢?求就求吧,火气还一个比一个大,你说神仙会不会答应他们?”

大姐笑笑,没有接话。车在长山下客后,她就把手上拎着的编织袋放在了车厢地板上,这会儿,编织袋看上去没有动静。她用手轻轻拍了拍,两只母鸡又在袋子里拱动起来,还咯咯作响。大姐又笑了,她看着售票员说:

“我不懂这个,不敢乱说。”

班车很快就驶上了从D镇到县城的宽阔公路,司机开始加速。而在G县中心客运站里,一定有手里拿着黄表纸和纸钱香烛的乘客,正在焦急地等待这趟班车的到来。

(作者现为深圳富士康的工人)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