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请注意!孩子沉迷游戏就是孩子有病吗?可能是你有病

澎湃新闻记者 洪燕华
2018-01-25 12:55
来源:澎湃新闻

“我有三个杯子,第一个杯子倒满了水,第二个杯子屁股朝上反扣着,第三个杯子有盖盖着。

我想把水倒进这三个杯子,结果都倒不进去,最后下结论就是这三个杯子有毛病。

实际上谁有毛病呢?谁有毛病?

没错,是我有毛病!”

1月23日下午,深圳西西弗书店,一场关于青少年和游戏的头脑风暴正在进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同样主题的谈话也在同步展开,南北两个城市的教育学、心理学、游戏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在寒假来临之前,严肃认真地谈了谈“游戏”这个敏感话题。

深圳市石岩公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田春利在这个活动上通过一个生动的“杯子倒水”小演示,告诉家长们,“不能向装满水的杯子或者杯底朝上的杯子再倒水,这就像孩子们关闭的心,孩子的心已经关闭了,任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他强调说,“我们做心理老师,接到很多家长的求助,他们所有的话,浓缩成一句话都是老师你要帮帮我,我的孩子有毛病。事实上,承认自己有毛病,这是我们跟孩子沟通的第一步,从游戏里走到现实中的第一步。”

国内移动游戏用户规模激增,00后玩家已占10%,孩子爱玩游戏,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游戏话题?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这可能是当下每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这场由腾讯互娱、腾云、木果书架联合深圳报业集团读创客户端、西西弗书店举办的腾云下午茶沙龙上,大家相聚一起就这些问题畅谈了3个多小时。

“不要一提到游戏就感觉是洪水猛兽。”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王腊梅副教授和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博士高璇综合了牛津大学等国内外机构对游戏的研究报告,为大家系统阐述了游戏的益处,他们认为如果帮助孩子选择好的游戏,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游戏设计师李涛从游戏从业者的角度提醒家长:“为什么玩家尤其是孩子要去游戏中寻找成就感?很可能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这样的成就。”深圳中学高级心理教师王新红指出这是典型的青少年在新环境中的自我定位问题,她建议家长先判断孩子是否有情绪障碍,然后跟孩子沟通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危机时期,重点是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沟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游戏成为他们处理问题的手段,往往问题根源可能在家庭关系、学业负担过重或者生理等问题。”

从小玩游戏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分享了自己与父亲谈判游戏时间的经历,建议家长与孩子在讨论游戏与学习的问题时,可以先讨论孩子“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放弃的”,他们对一些耗时而无多少益处的事情达成共识之后,便可形成一种对游戏时间的默契。

以下是“有效沟通:青少年与游戏”深圳会场嘉宾观点的分享,如果你是一位正在为孩子沉迷游戏发愁的家长,或许可以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系的问题

王新红 (深圳中学高级心理老师、 公益项目“阳光朋辈”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发起人)

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游戏成为他们处理问题的手段,往往问题根源可能在家庭关系、学业负担过重或者生理等问题。很多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系的问题。

我希望家长有机会看看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的书和传记,有两句话说得非常非常好:“没有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我们可以反对孩子,可以不同意孩子,但这个不同意里面是没有敌意的,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没有对人格的攻击和否认,我们批评也是尊重的批评。没有诱惑的深情,就是说我们没有希望从孩子那儿再榨取一点什么,就可以和他很自如地交流,那样孩子就更有可能成为他们本来应该长成的样子。

家长要成为与孩子谈判的专家,我自己的体会是家长一定要设定自己的底线,并且守住自己的底线,否则与孩子的谈判便失去了意义。

孩子玩游戏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可怕

张圣林 (游戏开发者)

现在家长对游戏的理解,有时候并不能认识得非常全面。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游戏,但如果想让一种艺术品长得像游戏,它要有心流体验和情感体验。

心流体验是某种忘我、空灵的状态,你在做很多事情,但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除了心流体验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好游戏就是让心流和情感体验融合,不同类型的游戏通常建立在这两种创造的基础之上。

游戏的操作,是用户和游戏开发者互动的内容,是融汇和调动个体的知识,通过决策和行动解决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教育价值的活动。

选择好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社交能力……

王腊梅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从研究角度,游戏是儿童的本能。这个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可以在其中学习竞争、合作,享受社交的乐趣,也是他们休闲、娱乐、放松的手段。

游戏还是有些有益的方面,不要一说到游戏就感觉是洪水猛兽。如果帮助孩子选择好的游戏,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RI)的一项研究显示,玩电子游戏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学习成效提高多达12%,并且让手眼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记忆力得到改善。牛津大学研究发现,与那些从来不玩游戏以及每天玩3个小时以上的同龄人相比,每天玩1小时以内电子游戏的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适应能力较同龄人更佳,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最高,所遇到的友谊及情绪问题以及多动的情况较少。

研究发现,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成瘾的倾向较独裁型/控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成瘾率低。心理学界提倡权威型教养方式,也就是“恰当要求、恰当反应”,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关爱,被公认为理想和恰当的教养方式。

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有合理要求,玩游戏的类型有恰当的限制。我们要坚持要求孩子在寒假期间达到一些目标,但同时要有一定的弹性,耐心倾听孩子寒假期间对时间安排有什么想法,玩游戏方面有什么想法,并且能恰如其分地激励孩子培养自制力。

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跨学科创新思维

严玉庆 (深圳实验学校学习工程工作室负责人)

我们之所以在学校里对于游戏看管得很严,是因为觉得游戏会占用孩子在学习上的时间,但大家可能也会发现身边有这样一些现象,就是一些孩子,他不仅仅游戏玩得好,学习也是非常好。

为什么呢?从细分需求上看,这是一个智能的需求,因为学校的课程满足不了他对智能发展的需求。游戏场景往往由很多要素组成,就可以营造出一个环境让孩子形成并行思维,进而实现系统思维训练,并且这是一个思维和动作合一的过程,这比分学科学习的思维训练效果好。

家长和孩子建立游戏默契,重度玩家增长额外技能

姜振宇(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上海市科协科幻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专业评委)

其实我觉得家长和孩子沟通游戏问题之前,需要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游戏影响的到底是孩子生活的哪一个部分?在我看来,学生的主要任务永远是学习,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大量的时间肯定还是花在学习上,而游戏最先挤占的,是除学习之外的大量时间,比如和同学的交往,和亲戚的交流,出去运动等等。

如果想要保证学习和游戏可以同步进行,家长就可以和孩子讨论除却这两者之外,有没有哪些时间是可以被放弃的?我当时和我的父亲就进行过这样的交流,他后来也认可我的观点,之后我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默契,互相明白游戏能够玩到什么程度。而我当时放弃的,就是对于我来说觉得很无聊,对自己又不能有什么帮助,之前可能迫于一些原因还要去做的事情。

当我们将玩游戏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收获的东西可能会超出我们之前的预期。我本科在浙大时,很多人玩游戏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或者逃避现实的方式,每当游戏出了新地图,为了将游戏玩好,他们会直接去研究游戏代码,列出数据,精准计算出各种最佳时间和数值曲线。

孩子的心关闭了,任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

田春利(深圳市石岩公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

关于跟孩子的交流问题,时间的管理,怎么从游戏里出来,怎么进去。

第一位的就是关系问题,我们跟孩子的关系问题。

我做一个小小的演示,可能很多家长就可以从这里面获得一些启发。

我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杯子里倒满了水,一个杯子屁股朝上,一个杯子有盖子盖着,我想把水倒进这三个杯子,往第一个已经倒满的杯子里倒水,很显然我只能倒到外面。我觉得很焦虑,很执着地往里倒,结果是一样的。最后我下一个结论,说这个杯子有毛病。我企图往第二个杯子里倒水,第二个杯子是屁股朝上,也倒不进去,我也很执着地往里倒,最后我只能放弃,然后下结论这个杯子也有毛病。三个杯子,都倒不进去,最后我的感慨是这些杯子都有毛病。

实际上谁有毛病?我有毛病,但我看不见。

我们做心理老师,接到很多家长的求助,打电话,到心理咨询室来,他们所有的话,浓缩成一句话都是老师你要帮帮我,我的孩子有毛病。99%都是浓缩成这句话。我们很少能听到1%的家长说老师你要帮帮我,我有毛病。但在这个沟通中,你会发现是我有毛病。因为他已经听不进去了,你还要往里倒。你说的都是真理,这个水是非常好的水,但真理是倒不进去的,因为心已经关闭了。金科玉律,都可以挣大钱的道理,完全没有用。所以要解决的是把杯子倒空,屁股翻过来,盖掀开。这是我们要做的,我们不是要盯住他有毛病。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承认一件事,我有毛病。你在跟孩子沟通过程中,发现有问题了,首先要学会这句话。当你承认自己有毛病时,你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变好。孩子的心已经关闭了,任何教育是不起作用的。

承认自己有毛病,这是我们跟孩子沟通的第一步,从游戏里走到现实中的第一步。

“玩游戏”与“家庭不和”应该区别对待

吴岩(著名科幻作家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能让人过度沉迷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小说,是电视,到现在,变成了游戏。可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玩游戏”与“家庭关系不和”是两个问题,应该区别对待。与其说是游戏让大家沉迷,不如说是很多家庭不善于处理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

而且,我发现从VR逐渐发展以来,这个社会在十年二十年以后,人要处理更多虚拟世界里的问题,远远多于现实世界需要处理的问题。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更多是发展起来虚拟技能,有可能将来是对的。

现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成年人对游戏没有发言权。比如孩子跟我说聊聊游戏,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因为我们中国缺乏媒体教育,而这种教育在国外逐渐开始普及,我们现在正在逐渐摸索,想要更好地在中国做这件事。

家长要看到游戏正面价值,别把孩子推向对立面

肖玉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今天的孩子被称为数字化原住民,家长可能需要理解电子游戏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这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不是单靠家长能够掌控的。但是孩子毕竟还是需要引导的,我有三点看法:

一是家长也需要看到游戏的正面价值,理解游戏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不是一味排斥的态度,把孩子推向完全对立面。如果有可能,放低姿态,在孩子兴奋地说起游戏的乐趣时,认真倾听,交流一下,尊重孩子的感受,奠定良好的亲子关系,利于提出合理的要求;

二是家长要利用孩子长时间玩游戏的自我负疚感,引导他们自己对时间管理、生活管理进行反思,学会自我控制;

再者就是提升家长的陪伴质量,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家长不能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理由,让他们学这学那,需要动脑筋和孩子一起找到或设计孩子乐意参与的活动,其实当有更有意思的活动(不是单纯带到哪里旅游或者看个大人选的儿童剧),如模型制作、公园集体挖宝之类,很多孩子可能还更愿意参加。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