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上海市委:完善异地养老,搭建权威信息交流平台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杨帆
2018-01-21 22:51
来源:澎湃新闻

目前,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457.7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 31.6%,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大前提下,养老设施的分布和多元化的老年需求等问题不容忽视。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发达国家发展迅速。

对此,2018年上海两会期间,农工党上海市委递交《关于促进多元化养老,进一步完善异地养老政策的建议》,建议转变养老补贴方式,让养老补贴从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并搭建异地养老的权威信息交流平台。

异地养老存在地区间制度差异,同时缺乏权威的信息交流平台

提案指出,现有的补贴制度既无法让异地养老的老人减轻经济负担,也无法让接纳异地养老老人的机构获得政策优惠。

虽然政府对于民营养老机构有一定的补贴,但补贴数量较少,而且只对户籍老人有效,养老机构接纳异地老人无法获得相关补贴。对于外地养老机构来说,吸纳上海市老人无法获得政府补贴。

另一方面,在上海的老年人经过评估可以享有不同等级的养老补贴,这些补贴以服务券的形式用于在上海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或者以现金的形式用于在上海享受养老机构护理的费用,但这些补贴无法随老人异地养老选择而转移,所以上海老人若选择异地养老,就无法享受这些养老补贴。

提案中还提到,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养老配套设施等资源配置上,迁入地公共服务设施使用产生压力的主要因素是老年人口增长带来的相关需求增加,尤其是候鸟型异地养老形成规模后,对迁入地旺季内短期医疗养老配置和公共基础设施会产生明显的压力。

另一方面,绝大部分以疗养为目的的异地养老老人都有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需要持续性医疗,目前来看在外地就医无法直接异地报销。

另外,从上海目前异地养老的状况来看,异地养老模式还处于自发的初级状态,异地养老机构的信息、评价等未设立权威的信息交流平台,老人们想要异地养老主要靠私人的网络社交工具或者长者间的口口相传,这既不利于信息的综合和更新,也不能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限制了老年人异地养老的选择。

转变养老补贴方式,完善异地养老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对于以上问题,农工党上海市委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养老补贴方式,让养老补贴从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从养老补贴方式上来讲,上海可以借鉴北京等地区的模式,让养老补贴从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让养老服务补贴跟随老年人养老地点转移,鼓励外地接纳上海老人去养老。按照相关标准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等级给予老人补贴,这样在上海籍老人入住外地养老机构时,可以将补贴带到外地机构,鼓励外地机构接收上海老人养老。

第二,完善异地养老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搭建异地养老的权威信息交流平台。由政府评估将可靠信息传递给老年人,可以帮助老年人形成对异地养老的正确判断,从而避免形成仅依靠异地养老群体之间口口相传的传统信息流通模式。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采集数据,指导老年人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地区进行旅居养老、异地养老,向有意愿异地养老的老人介绍各地风土人情,提醒相关注意事项,帮助老人安全出行,快乐养生。因此,建议在上海市民政等部门的指导下,鼓励社会组织或企业建立异地养老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异地养老的权威信息交流平台。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