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查│哪些书你买了很久,但一直没拆塑料膜?

郑薛飞腾
2018-01-21 16:57
来源:澎湃新闻

笔者年少时,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父母的奖励都是去书店买书。对于父辈而言,他们常常会说:“买书,你买多少钱都没关系,读书是好事。”“我们那时候,只有地主家后代才留得下一些书,地主家的小孩才有书看。”

如今,“双十一”、“双十二”各大购书网站推出各类“满减”、“五折封顶”的优惠活动,图书已不再是奢侈品,买书也不再成为一个需要反复掂量的决定。也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有时因为自己此一时广泛的兴趣,买两本书学习一下;有时因为朋友的反复推荐,自己未必喜欢,但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有时这些书实在是便宜得过分,一折两折,这个便宜不能不占……各种各样的理由让自己把书买回家,但兴趣会过时,朋友推荐不如自己属意,便宜的书质量或许不佳。结果,多年过后,有些书甚至连塑料膜都还没拆。有什么书你买了却一直没读?为什么没读?面对这些崭新的书时,会觉得自己浪费钱吗?

马野

我读书需要圈点勾画,所以基本不去图书馆借书,对有兴趣的书都是买来读。平时会把想读的书放在网站收藏夹里,只要一有优惠活动就开始清空收藏夹。有很多书买来以后,直到今天,塑料膜都没拆,因为想读的书实在太多了,读书的速度却没跟上。

有一本书虽然拆了塑料膜也一直没读,就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毕竟是那么厚三卷本,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译林出版社的版本装帧一塌糊涂,一翻开来就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行距应该也是一倍,纸很薄,我一度以为自己买到盗版书。这样的书配这样的字号、行距大概一开始读就要睡着,不知道要读到猴年马月,于是一直没读。

很多年过去,经典还是经典,总会在各个场合看到对它的讨论。如今最奇诡的事就是《追忆逝水年华》的原本还没开始读,关于这部作品的细节、评论、翻译的优劣早已读了一堆。

转转

有太多这样的书了,我宿舍书架上大部分书我都没看过,大概每个假期能看四到六本,主要原因是要读的书太多,却总是来不及读,买书总比看书快。有一波书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当时我要做一个作业,是把杜甫的《壮游》翻译成白话文。为了做好作业,我把老师推荐的各种评传和杜诗详注全买了,堆起来大概有我小腿那么高。当时的想法是,我要把这些书全都看掉才好啊,都是研究杜甫最好的书。最后结果是,评传就看了一本,另一本评传草草翻过,还有一本压根没打开。

现在面对书架上的这些书,我倒不会觉得惭愧或者特别浪费钱,我觉得看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能够知道什么书好,然后拥有它是很幸福的。我虽然害怕我终究没有时间读,但是读一本是一本,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不想背重书出门的旅程狗

那应该是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简直是热门书,所以买它。而且伟人的历史也会很有意思的,特别是能看到官方文件背后的伟人,当时也正好是上海书展就入手了。结果因为书展买的书好多,而且这本是好厚的一本纸质书,出门带着不方便,在家中静下心读书的时间又短,然后拖着拖着又到了下一年书展了,又开始买新书了。会觉得有点浪费钱,所以决定以后大部头的书还是买电子版的,纸质书就买那种不厚的,可以飞机火车上随时看。

Robin

我觉得拆塑料膜很爽的,所以我把书买来的时候都会把塑料膜先拆了。但是一直没读的书是有的,就是宗泽亚的《清日战争》。那本书是我2014年买的,当时是因为甲午战争120周年,这本书也是史料非常丰富的一本书,有特别多日本方面的资料。后来搁置没读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史料太多,作者本身的观点有些少,读起来没那么有趣。

东东

《深渊上的火》从我还在大量阅读纸质书的年代就摆在我的书架上,现在又躺在我的Kindle里,然而至今还是只读完了书的5%。作为一个科幻迷,虽然最喜欢的是新浪潮那一波的作家,也明知此书是一本相当硬的太空歌剧类的科幻,每次看到经典科幻榜单的评语或者是科幻同好的推荐,仍然会忍不住要把它列到近期的待读中,尤其是在读完《基地》后,对于这类宏大设定下的书又添了几分兴趣。可是每次读完开头书里面关于三个世界的设定以后,发现故事迟迟没有和设定关联上,就耐心丢掉了一半,再看一眼Kindle下面那个时间进度条还有九个小时,就不得不放弃了。但愿某个长途飞行的航班上,我会耐心把这本恢弘的科幻巨作读完。

草木

想了想,应该是《有机化学》和配套的习题集,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想修这门课作为选修课。高中时,我最喜欢的科目就是化学,尤其是有机部分。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选这门课,于是一直没有翻开这两本书。它们现在并肩在我书架的最高层吃灰,大概一起被束之高阁的还有我学理工科的愿望,当然一起被搁置的可能还有自己当初不在意绩点、只想修自己喜欢的课的勇气吧。看着这两本书,自己还是会觉得遗憾,希望自己毕业前能找到机会去修一修。

雨浓

初中时买了胡塞尼的《群山回唱》,因为当时读了他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都觉得特别好看,所以又去买了《群山回唱》。恰好赶上我中考的时候,结果就没顾上看,等到中考过后的暑假,又玩疯了,竟然就忘记。上高中时去了外地,走的时候还带着这本书,说到了新的高中一定要读,结果因为住校,学校对学习抓得又严,又把这本书忘在脑后,最后直到高中毕业都没看成。现在我又把这本书带到了大学,反思一下感觉自己挺浮躁的,大学之后就没怎么好好读书,虽然一直想读,但一直在拖。

十万多炖鸡

大概是《资本论》吧,作为经济系的学生,觉得这是基础书,而且《资本论》确实能够帮助理解很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所以当年就买了。我记得大一时,有一门课的老师跟我们说:经济系的学生,《国富论》跟《资本论》是必备技能。然而,四年以后,我又上了这位老师的课,书却依然没读。主要原因还是书太长了,不想看而且看不下去,可能也有缺乏时间的因素。所以没读完的《资本论》让我认清自己如果买《国富论》也不会读。现在看到《资本论》,其实还会幻想自己有一天读完它。

王足各

之前读了那篇很有名的文章《买书不看出版社的全是山炮——出版社排名》,里面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书极少、极精,是出版界的劳斯莱斯,我就信了。所以当时入手了一批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书,基本上都是中文系老师的书,陈思和的《脚步集》、刘志荣的《潜在写作1949-1976》这些,后来遇到放假,玩起来了,书就看得少。现在每次看到这些新书的时候,倒也不会羞愧或者浪费,因为觉得我自己总会看的。

cally

这种书有很多,举例的话就像《腾讯传》跟《失控》。《腾讯传》是自己想要了解这样一个巨大体量公司的发展史,也可以借此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然后作者文笔也不错。后来没看,主要还是自己的惰性,看书的热情时有时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太快了,暂时也没那么大热情去回顾历史了。现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会拿出来翻几页。

徐驭尧

《ArcGIS 9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实践》这本书是三年前读本科时购入的。当时在学“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科学中应用”一门课,结课时,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没学懂学透,所以就问老师有没有什么进阶读物,老师推荐了此书。后来历经毕业季、支教、回来读研,当年学习的Arcgis技能已经忘记了大半,这本书也从未真正认真学习和阅读过。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听闻这个软件的通用版本已经升级,这本书里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了。这件事想来不禁汗颜,也感到万分惭愧。我读书十几年,想学的太多,而真正学过的太少:桌上各种数学书到计算机书,真正认真学过的没有几本,而且曾经学过的代码、软件大多已经忘记。当时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工具类知识的书籍,书买来总会学、学了总有用,却没想到诸事缠身始终未及学习。

不过,话说回来,这里倒也有个教训:凡是工具,总是常用才能熟练,才能记忆。所谓肌肉记忆,大概对于代码、数学这类知识也不例外。觉得可能有大用场的计算机技术等没有用上,Adobe等技能倒是一天比一天熟练。这是不是说明,起码对自己来说,本来想学的那些知识本身就是无用的呢?大概这是另一套买了没读完的书——《鲁迅全集》中学到的精神胜利法吧,前面这半句话也说明人总是能记住自己用得到的东西。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