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失地: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升值超400点创4个月新高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2018-01-12 17:34
来源:澎湃新闻

逆周期因子暂时退出舞台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似乎已经消退。

1月12日,在以6.4920开盘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一路上涨,接连突破6.49、6.48、6.47三个整数关口,16时30分收盘报6.4680,创2017年9月8日以来新高,较前一交易日涨408点。

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4932,较前一日上涨215个基点,本周累计调贬17点。

换句话说,人民币汇率不仅收复了逆周期因子调整后贬值的幅度,还突破了前期高点。

1月9日彭博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间价报价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在这一消息的刺激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双双大幅贬值,接连跌破6.50、6.51、6.52和6.53四个整数关口。

随后央行回应,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各报价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以及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按照其内部报价模型调整流程,决定是否对“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

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显著走强,机构普遍认为,央行此时调整逆周期因子系数更主要在于避免人民币短期过快升值。

申万宏源认为,逆周期因子的任务已阶段性完成,从结果来看,引入逆周期因子有效打破了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通过校正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性,已基本纠正了去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足的问题,也带动一篮子汇率回到与中国经济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

兴业研究则认为,“逆周期因子”弱化显示了央行减少外汇干预的坚定决心,能够提高人民币汇率波动率、扩大波动区间、促进升贬弹性对称,并为汇改铺路。该机构认为,维持2018年上半年美元指数阶段性反弹,人民币存在可控贬值压力,2018年全年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的观点。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首次出现在公众市场是在去年5月26日,当时外汇交易中心在原有的“收盘汇率+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化”基础上,推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其中,逆周期因子的模型参数由各报价银行根据对宏观经济和外汇市场形势的判断自行设定。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